书城传记百代文宗:韩愈
10919100000006

第6章 寄人篱下,无奈返还

“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在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学习的目的,最主要的就是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为君主专制统治服务,那是他们改变自己人生道路、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最主要的方式。因此,一般的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到了该出仕的时候,就都通过参加朝廷举行的科举考试,以求获得入仕的入场券。这也就是“学而优则仕”。

韩愈在幼年,就深受家庭的熏陶,树立了“学而优则仕”的人生取向,他要通过入仕,获得为百姓服务的机会,在乱世之中拯救乾坤,使自己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

先读书而后步入仕途,是封建社会里知识分子的惟一出路。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这些故事之所以能给后人留下一段段佳话,乃在于这些知识分子后来在政治上大有作为,所以他们勤奋读书的故事也得以流传。当然,权贵之家的子弟自有做官的终南捷径,用不着受那么多辛酸和苦楚,一般的知识分子是没有这种机遇的。韩愈不但没有这样的机遇,而且在步入仕途上还得付出比别人艰辛得多的努力。

首先是求学之苦。由于哥哥的去世,养家糊口的重任也就落在了嫂嫂一个人的身上。宣州的产业有限,维持“百口”之家的生活确属不易。少年的韩愈,在饱经亲人凋丧的苦痛后,不得不正视衣食之忧。他原以为求仕仅在“为人”,也就是所有热血青年所崇敬的“致君泽民”,从现实的窘迫之中醒悟过来的韩愈,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为人”的前提是先让自己生存,只有解决了个人和家庭的衣食住行,解决了自己的后顾之忧,才有可能更好地“为人”。从另一层面上讲,只有身居要职,才有发挥更大能量的可能性。源于生活的窘迫,韩愈入仕的心情更加迫切,读书也愈加的刻苦。这就迫使韩愈在读书上讲究快捷之效果。这样,韩愈在求学上所用的时间就比普通士人短了很多,增加了韩愈苦读的负担,使他在读书上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尽管如此,韩愈在宣城的五年,在学业上还是获得了很大的收获,在当地的一般同龄士人当中,他是最优秀的。

其次是在科举考试上的波折,更是让韩愈入仕的道路充满了艰辛。

贞元二年(786),19岁的韩愈离开宣城,只身向京城长安进发,以实现他通过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惊”的夙愿。京师乃天子之所在,人烟辐辏,米贵如金,居之不易。韩愈要在这里猎取功名富贵,必须先有个安身之地。穷困的韩愈,自然是不能住店,也不能进餐馆。困苦之中,他想起了当时任殿中侍御史的族兄韩弇。韩弇是韩愈的叔父韩云卿之子,关系当然非寻常人可比,韩愈投奔他,也是很自然的。可惜,韩愈风尘仆仆赶到京城时,因为战事,族兄韩弇随军到了河中,并亡故于军中。弟兄两人失之交臂,未能见面。

韩愈单人独骑来到长安,这里米珠薪贵,居大不易。他举目无亲,看到那些权豪富贵之家轻裘肥马,仆从如云,自己却困顿风尘,三餐不继,沦落街头,到了几乎讨米要饭的地步。他顿时产生了“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凄凉与愤懑之感。他在《出门》一诗中抒发了自己的愤懑不平之情:

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

岂敢尚幽独,与世实参差。

长安有人口百万之众,但没有一家是韩愈的亲朋故旧,没有一个人对他施以援手,脱他于困厄之中。韩愈并不喜欢寡居独处,但是那些达官显宦无人肯与他这个穷困潦倒的书生结交,他只能徒叹奈何。不过,尽管落到如此之境地,韩愈并不悲观沮丧,怨天尤人,他坚信,只要努力读书,终究会有否极泰来的日子。他在《出门》中继续写道:

出门各有道,我道方未夷。

且于此中息,天命不吾欺。

人生的道路各不相同,有的一帆风顺,有的处处受阻,有的先苦后甜。韩愈自己的道路尚不平坦,但上天不会欺骗执著追求理想的人的。

要在京师读书,首要的前提是衣食无忧,而韩愈囊中羞涩,饥肠辘辘,自然无法继续读下去。离开京师,又不甘心,百无聊赖之中,他忽然萌生奇想,何不去求北平王马燧帮忙?说不定马燧会产生侧隐之心,助自己一臂之力,即使不成功,也不会有什么祸患,至多是招来一顿羞辱罢了。想到这里,韩愈顿时信心百倍,有了绝处逢生的感觉。但如何才能见到马燧呢?登门求见?恐怕侯门似海,马燧未必能降尊纡贵,亲自接见,最稳妥的办法是在马燧出朝时拦住马头,向他诉说自己的境遇。当然,这个办法并非善策,但是事到如今,成败利钝,在此一举,别无计策可施了。

一不做二不休,韩愈从此开始留心马燧的行踪,终于有一天在大街上拦住了他的坐骑。马燧虽然位高爵显,却有长者之风。他细细打量马前跪着的年轻人,只见他虽然衣衫褴褛,却是五官端正,气宇轩昂,便问韩愈:“我与你从未谋过面,素不相识,为何拦住我的坐骑?”韩愈小心翼翼地回答:“小人来京城投靠从兄,不料他已殒命西疆。我孤苦无依,食不果腹,打扰大人,实出于无奈,还乞恕罪。”

“你是何方人氏?从兄姓甚名谁?”马燧想了解这位年轻人的身世。

“回大人的话,小人姓韩名愈,乃河阳人氏,从兄是已故的殿中侍御史韩弇。”

一提起韩弇的名字,马燧心里便有了好感。他与韩弇原是故旧之交。韩弇为国捐躯,功在社稷,朝廷应该有抚恤才是。如今他的族弟千里奔波,寻找亲人,却落得困顿风尘,飘零无依,自己应该收留他。想到这里,马燧略一沉吟,便问韩愈:“你可读过书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小人父亲、祖父都是由读书走入仕途的,小人当然不敢荒废学业。”韩愈偷眼看马燧,见他并无反感,便接着说下去,“小人虽说不上学富羹年,才高八斗,但圣贤之书读了一些,只是未应过科举而已。”马燧捋髯微笑:“你既有如此才学,何不跟老夫回府,教犬子读书?你也有了安身立命之地。”韩愈自然是求之不得。他没有丝毫犹豫,便跟马燧回了府第,教他的两个儿子马汇、马畅读书。到此,韩愈才算是结束了在长安等待科举考试的那段穷困潦倒的生活,暂时有了个栖身之所。

韩愈在马燧家生活了两年,大约在贞元五年(789)又回到了宣城,这有他自己写的《祭十二郎文》为佐。“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在书剑飘零四年之后,又离开了京城,原因很简单,在京师时,并没有找到一条出仕的道路。虽然在马燧家做教书匠,但也并没有获得马燧的提携。韩愈对马燧心里渐渐产生了不满。他岂能浪费了大好光阴,久久寄人篱下呢?他是鸿鹄,是一定要展翅高飞的。

韩愈在京师时,看见那些莘莘士子只要中了进士,一下子便显贵起来,跻身统治阶级行列,这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变化,实在是具有很大的诱惑力,韩愈不禁怦然心动了。但就是近在咫尺的功名,他却没有机会摘取,原因是在长安没有推荐人,因此不能参加科举考试。韩愈去打听那些新贵成功之术,那些新贵们便拿出自己参加考试的卷子给他看。韩愈看了半天,并不比自己写的文章高明,便萌生了也要回州县参加考试以求获得科举考试资格的强烈愿望。一举成名天下知,脱却蓝衫换紫袍。只要能考中进士,马上便会身价十倍,赢得世人的尊重和羡慕,并使自己获得济天下苍生的机会。

韩愈回宣城时,已经22岁了。这时的韩愈,虽然在长安蹉跎四载,仍然踌躇满志。但是,生活好像在和韩愈开了一个玩笑。尽管他刻苦学习,尽管他满腹经纶,才华盖世,可是入仕的道路却并没有马上向他敞开。他在科举考试上历尽挫折,经过了多次的进士考试,才最终考取,取得了入仕的资格(唐人称为“出身”),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政治、文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