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百代文宗:韩愈
10919100000063

第63章 读有益书,终身受益

韩愈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文学家,其教育思想是异常丰富的。他在给学生传道解惑的时候就告诉自己的学生怎样去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才能使人受益、使人进步。

韩愈说,要细心阅读《诗》《书》,这样才能不迷失方向,文思才有源泉,终生坚持,文章便能作好了。这就是韩愈对他的学生提出的读书的方法,对我们现在的读者也非常有益,虽然不一定是阅读《诗》《书》,但阅读有内容、有意义的书都应该是对我们有益的。

韩愈倡导复古运动,主张读古书,这可以说为韩愈主张读有益之书的明证。

韩愈曾感慨地说,有志于学古文立言的人越来越少了,有志于学古文的人必被今人所遗弃,我为有志于学古文立言的人高兴,也为他们被今人所遗弃而悲哀。韩愈在与朋友们探讨为学之道的同时,也写了不少关于学习古文、立言个人思想的作品,可见他对阅读有益之书的重视。韩愈多次表扬李翊,还写文章勉励他读古书。可见韩愈主张读古书,从中领悟深刻道理,而对当时流行的骈体俪词不屑一顾。

《答李翊书》是韩愈的一部重要作品。李翊是德宗时人,是韩愈的后辈。贞元十八年(802)中书舍人权德舆主持贡举,陆傪给他当助手,当年任四门博士的韩愈,给陆傪推荐了侯喜、尉迟汾、李翊等10人,这些人均于这年登第。李翊在未及第前向韩愈请教为文之道,作为答复,韩愈写了《答李翊书》。

李翊在信中提出了“立言”的问题。韩愈指出,就时文而论,李翊虽然未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应付考试已经是绰绰有余了。现在的问题是学好古文。要做到这一点,“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不能指望一夜之间就学好古文,也不要为势利所诱惑。学古文如栽培果树一样,要注意护理好根部,才能使得果实丰硕;还比如点灯一样,只有膏油源源不断,才能使灯光明亮,做人也是这个道理,只有仁义之人,才有和蔼可亲的风度。这表明韩愈对学古文的态度,要想学好古文,必须打好根基,必须勤奋,读有智慧之书,读有益之书,使人心明眼亮。

接下来,韩愈言传身教,叙述自己学习古文的经验和感受。他学习古文已经“二十余年矣”,他给自己规定了读书范围,“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心不敢旁骛,“非圣人之志不敢存”,摒弃杂念,可见韩愈在选择书籍上的慎重。韩愈为了摈弃那些糟粕之书,他把精力集中在学好古文上,认为古文中有文之精华,以至于“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即便如此,在写文章的时候,要去掉那些空话、套话等陈词滥调,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别人笑话也是浑然不觉。这样经过了几年,慢慢有了分辨的能力,对古书的正伪可以识别了。到了这一境界,写文章就比较得心应手了,陈词滥调就少得多了。这都是从读有益之书得到的教训。

培根说:“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这诸多意思,可一言以蔽之:开卷有益。如果我们不多读书,不读有益之书,就不能明辨是非。读有益之书,可以洞晓世事沧桑,可以广济天下民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有益之书,能使自己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