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百代文宗:韩愈
10919100000062

第62章 甄选学官,注重素质

在唐代名人中,韩愈重视教育、致力兴校办学,可以说是最为突出的。他的许多政绩乃至历史影响,都与教育有着密切联系。

韩愈在任国子监祭酒的时候,对国子监进行整顿。国子监祭酒是中央教育机关首长,掌管虽不如三省六部重要,地位却相当的尊崇,非硕儒有文者不授。韩愈自贞元末入仕起,数次在国子监所属学校任过教职,对其内部的教育程序相当熟悉。韩愈对教育事业非常重视,但又常常不能安于此位,这是以直接参政为人生价值追求目标的韩愈对教育事业的矛盾态度。但他从来不轻忽职守,既然作为博士,则认真授徒,既然为祭酒,则通盘考虑学校教育的措置。尤其是韩愈已经在当时认识到了老师对学生的重要性,老师素质、知识的优良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将来的学习效果和发展。

元和十四(819)年,韩愈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刚一到任,他就到老百姓中间体察民情,询问疾苦。看到当地人鄙陋而不开化,韩愈便在潮州设立学校,还自己拿出钱来办学。并且,他亲自教人们读书,帮助人们纠正字词的读音,使地方语言逐渐地规范化。潮州也渐渐由闭塞落后的地区,变成了像邹鲁一样文明的地方。当地人们传唱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对其功绩加以歌颂。潮州有韩山、韩江,街道以“昌黎”命名,都是当地人们景仰韩愈的标志。韩愈做国子祭酒时,更是积极从事办学。为了办好学校,他奏请朝廷要严格挑选优秀的儒生担任学官,主张每天会讲,提出具体措施以整顿国学。韩愈既重教,而且也特别注意尊师。当时国子监有位直讲(学官),学识渊博,能讲解《礼记》,但容貌丑陋,因此贵族子弟出身的学官弃视他,不愿和他在一起吃饭。韩愈知道此事,用餐时就派人叫来直讲与之共食。国子监的老师们看到国子祭酒与之同食,知道韩愈很欣赏这位直讲的才干,自此以后,学官们再也不敢轻视直讲了。

另外《国子监论新注学官牒》是韩愈针对甄选学官的一部文书。《牒》中说,此前“吏部所注,多循资叙,不考艺能”,学官中多有学既不博、艺亦不专者,“至令生徒不自劝勉”,要求吏部此后“非专通经传、博涉坟史及进士五经诸色登科人,不以比拟”,凡是所注拟,国子监另外加“研试”考核,然后才能上任。接着韩愈就上了《举荐张籍状》。张籍当时是为秘书省校书郎,官职卑微,很长时间生活都陷于贫困之中。韩愈举荐张籍为国子博士,以加强国子监学官的质量和教学水平。

早在韩愈贬潮州前的大历十三年(778),潮州才士赵德已登进士第。按唐代的科举制,中进士只意味着取得做官的资格,必须再由吏部主持的考试合格以后才能正式授官。也许是因为未通过吏部试,赵德只能长期地“婆娑海水南,簸弄明月珠”。韩愈被贬潮州后,发现赵德是一位贤士,于是毅然举荐他“摄(代理)海阳县尉,为(州)衙推官,专勾当(主管办理)州学”。即由平民一下子提为副县级官员并主管全州的教育事务。

韩愈对潮州文化教育作出的最大贡献,不在于捐款的多少,或教育方式之高明,而在于他能大胆启用当地人才主持学政,使地方教育事业不受或少受因州郡长官的变动而带来事业的松弛,为潮州教育史揭开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