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百代文宗:韩愈
10919100000057

第57章 兴办教育,破门弟观

一个国家的兴旺与否,主要靠劳动人民的共同智慧和力量的作用。而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主要来自教育的作用,可以说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是一个国家能否兴旺的保证。接受了良好教育的人,有更多的才能为社会和国家服务,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

古代历史上重视教育的贤达之士很多,韩愈就是这么一位以教育为己任的智者。韩愈将兴办教育当作他复兴儒学中兴唐室的重要任务。

韩愈在担任太学的官员时,对太学的教育非常重视。在《请复国子监生徒壮》里说:

“右国家典章,崇重庠序。近日趋竞,未复本源。至使公卿子孙,耻游太学;工商凡冗,或处上庠。今圣道大明,儒风复振,恐须革正,以赞鸿猷。今请国子馆并依《六典》,其太学馆,量许取常参官八品已上子弟充;其四门馆,亦量许取无资荫有才业人充;如有资荫,不补学生应举者,请礼部不在收试限;其新补人有冒荫者,请牒送法司科罪。缘今年举期已近,伏请去上都五百里内,特许非时收补;其五百里外,且任乡贡,至来年春,一时收补。其厨粮度支,先给二百七十四人,今请准新补人数,量加支给。”

这里韩愈明确表示,对过去太学的混乱和积弊不满,提出了整顿和改革的意见,目的是办好太学,为唐朝中兴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其中所谓“其太学馆,量许取常参官八品已上子弟充;其四门馆,亦量许取无资荫有才业人充”。虽然韩愈基于他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观念,尊典守制,但他敢于提出无资荫有才业的人进入国家的最高学府,扩大太学的招收范围,却也是他重才崇德思想的表现,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韩愈在潮州刺史任上,也非常重视兴办学校。他写的《潮州请置乡校牒》更明确地倡导平民入学。他说:“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免而无耻。’不如以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也。夫欲用德礼,未有不由学校师弟子者。”目的就是主张教民知礼明德。又说:“刺史县令不躬为之师,里闾后生无所从学。”他所说的“民”“子弟”与“里闾后生”当是一般的人家。韩愈还说:“刺史出己俸百千,以为举本,收其赢余,以给学生厨馔。”更表现了韩愈重视教育和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也表现了韩愈在教育上对普通平民子弟的特别关照。

为办好潮州乡校,韩愈还表请赵德为师。他认为赵德“沈雅专静,颇通经,有文章,能知先王之道,论说且排异端而宗孔氏,可以为师矣”。他请赵德为师是因为赵德有德、有才、通圣人之道,而赵德出身浅薄,埋没乡土,按常规是不能够担任教职的。但韩愈破格提拔了他,表明了韩愈重才不重出身。韩愈还在《国子监论新注学官牒》中批评了吏部选官的做法,指出:“近年吏部所注,多循资叙,不考艺能;至令生徒不自劝励。”而他选用的学官则是“有经艺堪训导生徒”的人,选师重才、重德、重艺、不重资荫。在选择学生和老师上都重视才学而不重视出身,这是韩愈在办学上的重要教育思想。表明了韩愈办教育的平民思想观。他是办全社会的教育,而不是办供少数官僚子弟学习的教育,是大众化的教育。

韩愈被贬阳山期间,他收区册、区弘、刘师命等为生徒。此后,从韩愈学诗、学文、学道者日渐增多,在阳山形成了弟子盈门的局面。这是在韩愈的倡导和实践下形成的一种新风尚。他在任阳山令期间,致力发展教育文化,“革阳山鸟言夷面之陋”。虽然阳山地处偏远,能懂琴瑟者甚寡,但他还是与邑之文士“砌磋砥励,通读诗书”,使阳山出现了一派“彬彬儒雅”之景象。

综观韩愈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和后人。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既是韩愈的高尚师德,也是韩愈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他爱教育、爱学生,诲人不倦,他能平等对待学生,做到教学相长。韩愈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

办好学校,扩大教育,才能兴国兴民。这样的主张,可以说直到现在还在延续着,可见韩愈对教育的重要作用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继承了孔、孟儒家之道,不仅对当时的封建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发展现在我们的教育事业,培养更多的社会人才,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