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百代文宗:韩愈
10919100000058

第58章 用材使能,因材施教

古往今来,关于教育的观点层出不穷。不同的教育观点,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孔子在教育上主张人无贤愚,一视同仁。韩愈提出了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他的这个教育主张,从现代教育的视角来看也是十分科学的。

韩愈一生四任学官,最高为国子监祭酒,大概是最高学府的最高行政长官。韩愈在教育上的时间之长,几乎占他为京官十八年的一半。他在近十年的职业教育生涯中,特别注意教育方法,主张因材施教,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人才。

韩愈提出用材使能、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韩愈在《进学解》里,以形象的比喻指出,好的木匠,无论木材长短大小,材质如何,都能根据不同情况,物尽其用。教育人也一样,必须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培养出不同用处的各类人才。好像良医用药之兼收并蓄,待用无遗。因此,韩愈指出,教育者要想教好学生,必须自己有广博的知识,然后才能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进学解》这篇文章,全面而系统地讲了学习和教育方法,也讲了因材施教、因材而用的问题。只有培养出各色各样的人才,才能谈到使用人才的问题。韩愈这一见解既是对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经验的继承,也影响了后世的教育家。王守仁就说:“夫良医之治病,随其疾之虚实强弱,寒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初无一定之方,不问症候之如何,而必使人人服之也。君子养心之学,亦何以异于是?”

韩愈在《进学解》里从理性上讲了不少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他不仅倡导因材施教,而且以身体力行的实践为例,来对不同天赋的学生因材施教。如他在贬谪之地,在阳山与潮州,他广开学馆,对学生进行的教育以识字句读为主,而在任国子监学官期间,他以复兴儒学为使命,这里学生的文化基础也都很高,因此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包含广博,其中儒学道德教育是重要部分。可见针对不同的对象,韩愈在教育上有着不同的方式,并不是千篇一律。他身体力行的因材施教法,给人们很大的启迪。

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季路;熟悉古文文献的有子游、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对于当时政治,尤其是对孔子思想的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可见,孔子教育弟子时,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个人潜能,他结合他们各自的特长,扬其长,避其短,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出了各个方面的人才,这就是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孔子教育出来的弟子,他们有的从政而有所作为,有的从事教育事业,有的成为文学学者等。可以说,孔子的这种有的放矢的教育方法,正是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韩愈在唐代,提出因材施教法,其教育眼光是相当高远的。因为当时教育衰败,人们都耻为师或耻为弟子。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韩愈认为不同天赋的人,需要接受不同的教育,成为某一方面的人才,使学生“术业有专攻”。这也从根本上否定了那些耻为弟子的人的狂傲观点。

韩愈的因材施教法,对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后世学科门类日趋齐全,不同爱好不同天分的人进行不同专业种类的教育,这就是因材施教法的典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