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百代文宗:韩愈
10919100000053

第53章 寄情于文,直抒胸臆

韩愈的作品多是有感而发的,他倡导“不平则鸣”的创作观,即将自己的愤懑不平的情感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他成功地用文学语言抒写了他的人生轨迹。几乎每到一处,每一次的生活巨变,每一次的愤懑不平,韩愈都会用手中的笔来抒发自己的感受。如他在《利剑》一诗中,写他当时被谗夫陷害:

利剑光耿耿,佩之使我无邪心。故人念我寡徒侣,持用赠我比知音。我心如冰剑如雪,不能刺谗夫,使我心腐剑锋折。决云中断开青天,噫!剑与我俱变化归黄泉。

这首诗几乎是韩愈诗中最愤慨难抑的一首。“我心如冰剑如雪”是说个人的高洁,“不能刺谗夫”是说谗夫是躲在暗中的,客观上有但却不知是哪一个,所以“使我心腐剑锋折”。最使他恨恨不已的,是明知有谗夫却不知道谗夫是何人。读过这首诗,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心中盛满愤恨的人在黑夜挑灯,疾书一气写下如上的诗句,然后仰天长叹!

作家瞬间产生的灵感及瞬间产生的悟,不是恒定的,稍纵即逝;因此要兔起鹘落,立即捕捉住它。这可能成为有所创造、有所成功的契机。这仅仅是契机而已,真的要有所创造、有所成功,还必须有足够的智力支持和能力支撑。

韩愈的作品多数都是这样的,他的作品之所以成功就是他善于瞬间捕捉情感,并且跃然纸上。韩愈在判司江陵,不到七个月的时间中,其间政局和人事都发生着一些剧烈的变化,最重要的是宪宗开始对四川节度使刘辟用兵,再就是继续对“永贞党人”施加压力。宪宗用兵西川,这对急于参与、积极用世的韩愈是一个刺激,二王八司马的贬谪乃至王叔文被杀,更使韩愈感奋,“眼中了了见乡国,知有归日眉方开”,返回长安似已指日可待。但是宪宗岂有暇顾及召回一个微不足道的八品小官。韩愈寄诗三学士、上书兵部侍郎,短时间内寂无消息。下面这些诗反映出韩愈焦灼等待,一日难安于江陵的心情:

居邻北郭古寺空,杏花两株能白花。曲江满园不可到,看此宁避雨与风?二年流窜出岭外,所见草木多异同。冬寒不严地恒泄,阳气发动无全功。浮花浪蕊镇长有,才开还落瘴雾中。山榴踯躇少意思,照耀黄紫徒为丛。鹧鸪钩辀猿叫歇,杳杳深谷攒青枫。岂如此树一来玩,若在京国情何穷?今旦胡为忽惆怅?万片漂泊随西东。明年更发应更好,道人莫忘邻家翁。

处处说花,处处是对长安的思念和对岁月空逝的感叹。“一缕清思,盘旋空际,不掇故实,而自然是杏花,意胜故也。收笔落到明年,正见归期之难必。”

又如:

念昔少年著游燕,对花岂省曾辞杯?自从流落忧感集,欲去未到先思回。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

皇天平分成四时,春气漫诞最可悲。杂花妆林草盖地,白日坐上倾天维。蜂喧鸟咽留不得,红萼万片从风吹……平明出门暮归舍,酩酊马上知为谁?

我恨不如江头人,长网横江遮紫鳞……今者无端读书史,智慧只足劳精神。画蛇著足无处用,两鬓霜白趋埃尘。干愁漫解坐自累,与众异趣谁相亲?数杯烧肠虽暂醉,皎皎万虑醒还新。

判司江陵时与贬阳山时,韩愈的忧愤和愁苦是不同的。阳山时,无妄被贬,忧愤莫名,再返长安无异于“天路幽险难追攀”;江陵时,则是“三公尽是知音人,曷不荐贤陛下圣”。韩愈的事业,无论是参与朝政、建不世之功,或者是“扶树教道,有所明白”,都只有在京师才能实现,而今居于“东西南北皆欲往,千江隔兮万山阻”的江陵,无所作为,何况发秃齿堕,来日无多!韩愈用文学创作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是如此的形象、生动。

善于寄文章抒发自己的感情,书里蕴含着很多智慧奥秘,而人心也有很多灵悟,因此才有客观世界是可认知的说法。在平时阅读中,可以靠清晰的抽象、严密的思维得出结论,但更多的是以直觉的方式悟到某个道理,体验到某种感情。前者是求实,后者是悟发,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人们在阅读中,对语言的感情能力,常有“悟”的火花迸发。对当时的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等有一定的领悟,也许能让诗文的作者有一点慰藉,自己的作品得到世人的肯定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