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百代文宗:韩愈
10919100000049

第49章 行知统一,仁德楷模

韩愈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在诗词及散文的文学创作中对我国的古代文化有着积极的贡献。韩愈的诗继承了李白、杜甫的诗词特点,他在诗歌创作上的奇情怪思、幻想驰骋,更倾向于李白。他推崇李白、杜甫,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表示自己跟李、杜“精诚忽交通,百怪我入肠”,向往并追求李、杜那种“巨刃摩天扬,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的雄奇风格,这对同时代的作者如樊宗师、李贺、卢仝、皇甫湜和宋代王令、清代胡天游等人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韩愈在诗歌与散文两个方面都极有成就,而且对当时与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那么,韩愈为什么能做出统帅百代的文化贡献呢?除了他自身所具有的文学才华之外,关键还在于他的精神特征,在于他的仁德之品行。

韩愈是学圣人之道,做仁义之人的典范。韩愈认为,写文章,即立言,要想胜于人,必须取于人。要以古圣贤人为师,就必须学他们实行的仁义之道。能够真正行仁政的人,用于政治可以王天下,用于文学可以法天下:即创立统御文学的天下之法。可见韩愈强调知与行的统一。只有在行动上行了圣人之道,继承了仁德之精神,才能够在为文章上充分体现出仁德之精神特点,才能够写出德行高尚的文章来。韩愈之所以被后世祭祀于孔庙,关键在于他博爱为仁的仁义思想,在于这种仁义的行为,这种仁义行为既被普通百姓所怀念,又在这种仁义品行的驱使下,写出了许多不平则鸣的诗歌和散文,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正因为韩愈注意到了行与知的统一,在指导他的学生时,就特别要求青年们注意修养,提高道德品质。他指出:只有养其根才其实,只有根茂才能实遂。根是本,世上无无本之木,是故君子慎其实。这里韩愈把知与行的统一比喻得更加精妙。行是根,“知”是树上的累累硕果。所以,他告诉人们:“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实之美恶,其发也不掩;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行峻而言厉,心醇而气和。”完全讲的是人内在的修养。儒家认为要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必须加强自身的政治品格修养和思想品格修养,即修身。只有自身修养好了,才能行之于社会,即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修、齐、治、平这四个字,修是人之内在的品格,写文章也是这样。如韩愈所说:“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韩愈不仅强调知与行的统一,而且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他的一生中,所作所为堪称正直之表率,人伦之楷模。在感情上,他顾念亲情、友情;在朝廷中,他伸张正义,鞭挞腐朽,反对宦官专权,反对藩镇割据,几次受贬谪,甚至差点被皇帝所杀,但这些都没有使他的正直品质受到丝毫的压制。在为政上,他时时考虑着百姓的得失与利益,为了百姓,他宁愿牺牲自己,堪称人间少见的好官,在百姓面前,他是行仁德之楷模。在反对藩镇割据和军阀割据上,他身体力行,亲自赴军中参与扫平淮西,后又孤身入叛军巢穴,劝其归附政府,其所作所为,堪称英雄。这些都反映了韩愈高尚的品质。正是因为有如此高尚品质,才能使他写出那些忧国忧民之作。

历史上的伟大文豪们,也都是品德高尚之人。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真精神;司马迁的“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忍辱负重的求生精神;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悲愤不屈之精神;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爱精神,都是他们高尚人格的体现。正是在这些高尚人格的映照下,他们写出了可与日月齐辉的不朽诗篇。韩愈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