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百代文宗:韩愈
10919100000048

第48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在自己的文学创作道路上开垦着一片一片的文学沙漠,文学可以滋润人的心灵,可以指引人生道路,可以发现新的事物和辨别事物的好坏、对错,等等,我们因此从中受益。而我们也不能否定,文学的发展也像其他的事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了语言、文字才有了历史上的小说、戏剧等题材的出现,文学大师把巨大的历史财富溶入文学作品,作品才变得有血有肉,才变得跌宕起伏,才变得充满生命力。

《诗经》中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里的“攻”,取打磨、雕琢的意思。就是说,他人的长处可以用来补自己的短处,取长补短,从而使自己的作品能够长久地富有生命力。

韩愈是善于利用“他山之石”的人。在他的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可以捕捉到两汉古文的印记。韩愈讲学习、继承过去的文学传统,在文章上,他主张继承三代两汉古文;在诗歌上,虽然韩愈倡导《诗经》《楚辞》乐府的传统,但却更主张直接学习、继承李白、杜甫的诗歌创造经验。这一思想有过人的见地。这表明他精熟三代两汉诗文的成就与特点,并对我国散文、诗歌发展的历史规律有深入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的继承方法。他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认识在《荐士》诗中有较详细说明:

周诗《三百篇》,雅丽理训诰,曾经圣人手,议论安敢到。五言出汉时,苏李首更号。东都渐弥漫,派别百川导。建安能者七,卓荤变风操。逶迤抵晋宋,气象日凋耗;中间数鲍谢,比近最清奥。齐梁及陈隋,众作等蝉噪;搜春摘花卉,沿袭伤剽盗。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勃兴得李杜,万类困陵暴。后来相继生,亦名臻阃隩。有穷者孟郊,受材实雄骜。

元和十三年(818)正月至元和十四年(819)正月,韩愈任刑部侍郎一年。元和十三年岁首,韩愈撰《平淮西碑》,《平淮西碑》为韩愈带来了空前的荣誉,韩愈满怀恭谨、小心谨慎地写下了《平淮西碑》,碑文分两大部分,前为序,是散文;后为铭,是韵文。前人说《平淮西碑》序文似《尚书》、铭文如《诗经》,这应该是对的。但韩愈的序、铭之妙在于学《书》《诗》而有创新,无论序文、铭词,皆能于古朴、拙茂中透出劲健,淋漓纵横。这表明韩愈善于继承古典的文学传统。

李商隐对《平淮西碑》的评价很高,在《韩碑》中他有一些精妙的评价:

公退斋戒坐小阁,濡染大笔何淋漓。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情庙》《生民》诗。

“点窜”“涂改”就是指韩愈对《书》《诗》的创造和发展。可谓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古人说“六经注我”是“活读书”的典范,这深刻地说明了读书的最高境界是“借他山之石”来达到攻玉的目的。韩愈就是如此,并且能够活学活用,用到极至。

古代历史上,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等人也都非常善于借鉴古代的文学传统来进行创造性的写作。如司马迁创作《史记》,就是继承了楚文化的浪漫精神。司马迁尚奇,继承了《离骚》浪漫主义的精神。屈原好奇,在《离骚》中有着充分的表现。司马迁在忠于史实的前提下,描写“奇伟倜傥”之人的奇行、奇言、奇策、奇计、奇伟功业或奇伟德行。例如,写项羽,他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奇人,身长八尺,力能扛鼎,长有重瞳子;他有奇行,巨鹿之战惊天动地,鸿门宴上仁如妇人,垓下之围别姬悲歌,乌江自刎以头赠人。写荆轲,易水送别风云变色,秦廷行刺鬼泣神惊。写范睢入秦,孙膑走齐,吴起干将,越王勾践卧薪,无不充满传奇色彩。总之,司马迁好奇,是“传畸人于天下”,与屈原的《离骚》的“奇”所展示的浪漫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再如屈原。屈原的诗歌是深刻植根于他那个时代诸子百家散文的文化基础之上,他与所处时代的文化之间好比鱼水的关系,并非横空出世。屈原能成为泽被后世的一代大家,是他善于吸收他那个时代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结果。屈原的诗歌创作,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产物,他在诗歌创作中的大胆想象与绝妙幻想,与当时的诸子争鸣的文化思潮所带来的散文的兴起及游说风气中的雄辩说理气势森然等文化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屈原的诗歌,或引述神话、寓言、历史故事,以阐述其主张,极富文采,同时也具有说理透彻的恢弘气势。可谓说理与浪漫相结合的光辉篇章,可以说是这一特定历史文化环境下的产物。离开了这一环境,屈原的诗歌或许就会失去很多风采。

古人云:“聚古今之议论,以生我之议论;取天下之聪明,以生我之聪明。”大意是说,要想有超越众人的学识,必须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古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集思广益,才能超越别人。

在与世界的交流中,外国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是必然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要面临同样的问题。频繁的文化交流使“洋为中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变为可能。国外好的东西可以借鉴,但要弃其皮毛,掘其精髓,真正把国外的先进理念、文化、科技引入到中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