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百代文宗:韩愈
10919100000004

第4章 避乱江南,耕读不辍

古代的圣贤人物,都以劳动为荣,尤其在重农抑商的古代,不参加耕作被视为耻辱。诸葛亮就在《出师表》中说自己“躬耕于垄亩”、“不求闻达于诸侯”,可见古代的士人大都是以劳动为荣的。韩愈避乱宣城之时,就具有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

避乱江南,是韩愈一生最为艰苦的一段时期。这时期,他的兄长韩会已经去世,家庭失去了经济来源,全靠嫂嫂支撑着全家的生活,不胜凄苦。当时的江南,尽管比北方富有,但穷苦人家的日子也十分难熬。而且他们来到这里,没有任何根底。韩愈在读书的同时,也走入田间,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以帮助嫂嫂解除一些负担。韩愈从劳动中获得了书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身体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这使他获益匪浅。

劳动在人类发展进化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使人类结束了爬行的历史,从此开始了直立行走;劳动的过程中,产生了语言;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人类学会了种植捕猎,发明了日历。在生产和交换的过程中,劳动产生了人类社会。因此,劳动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同样,劳动对个人的发展、成长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韩愈在学习功课的同时,也经常在农忙时节和嫂嫂一起劳作,在劳动中他不仅学到农业种植等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韩愈吃苦耐劳、热爱生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磨练坚强独立的意识,改造消极、惰性等不良习气。

韩愈的耕读生活,炼就了他一身好体魄。韩愈一生体质都很好,略微有些胖,这使他后来能够在屡次遭到贬谪的艰难环境下,能够顽强地活下来,以不朽的毅力倡导文化复古运动。另外,韩愈还凭借这强健的体魄,成为沙场上的一员骁将,为平定淮西等地立下了赫赫战功。如果没有强健的身体,这一切几乎不可想象,这是少年时代的耕读生活造就的。

在乡间的躬耕生活,也使韩愈在年少时就走进了社会,他目睹了安史之乱后一般农家的清贫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以及辛勤劳动,也了解到了官府与朝廷对百姓的沉重压迫。耕读生活的切身体验,使韩愈对劳动人民生活、思想的认识更加深刻。这对于韩愈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使他的思想深刻地植根于劳动人民当中,树立了他日后在政治上为百姓利益服务,“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仁政思想。

韩愈的劳动生活,也使他走进了劳动人民的生动的精神生活,从劳动人民的朴实文化中,看到了人生的丰富多彩,为他后来推行复古运动,进行散文创作,提供了艺术的源泉。韩愈的散文,有很多篇目都是来自于劳动者的生活。如《马说》,对千里马老死于槽枥的描写等,都是与劳动生活有关的。不但韩愈如此,就是倡导古文运动的其他文章大家,也都是如此,其华章也都是从劳动中或是劳动人民那里得来的,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等。如果没有与劳动人民生活的亲密接触,就不能写出反映劳动人民精神与愿望的文章来,那么,古文运动也就是一句空话。

古语云:“不稼不穑,孰为君子乎?”意思是说,不知稼穑,就不能成为君子。此话在现在看来或许有些武断,但在古代的传统农业社会里,不知稼穑就是不重视劳动,不重视劳动就是懒惰。人一旦滋长了惰性,就什么毛病都有了,就会走到与百姓对立的一面去,欺压百姓,巧取豪夺。所以,不知稼穑,就不是君子,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