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百代文宗:韩愈
10919100000003

第3章 读书善文,始自七岁

韩会在韶州任上含恨病殁后,韩愈同嫂嫂回到了阔别五年的故乡。然而,韩愈在家乡仅仅住了一年光景,中原便发生了战乱。兵燹四起,干戈遍地,韩愈一家无法在家乡立足,只得到宣城(今属安徽)避难。韩愈到达宣城时14岁,贞元元年(785)离开那里时已经18岁了,他在宣城度过了五年平静的生活。在这期间,韩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增长了很多知识,为他日后成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韩愈生性聪颖,7岁时便跟随长兄韩会读书,但因四处播迁,生活不安定,影响了学业,到宣城后才有机会认真学习。

韩愈出生在簪缨世家,虽然到韩愈时已经很是衰败了,但是勤奋读书的传统却保留了下来。他的父兄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在困顿落魄之中也不废攻读,给韩愈带来深刻影响。韩愈天资聪颖,过目成诵,7岁开始读书,又笃志嗜学,成绩不同凡响,赢得了人们的一致赞誉。“七岁属文,意语天出”,“七岁好学,言出成文”,得到了当时有名的文人萧存赏识。

不少记载都说,少年时的韩愈写起文章来,就能够别出机杼,自成一格,韩愈自己也这么说。之所以如此,乃在于他虽然寄于哥嫂之下,但穷困与辗转的生活并没有使他荒废学业,反而促使他节衣缩食,奋发图强,立志苦学,因此倒比一般的孩子在学业上的进步更快。再加上他博闻强记,触类旁通,因此年龄稍长“便能通《六经》、百家之学”。时人的记载可能有溢美之词,但是韩愈依靠自己的聪颖和勤奋,成为一代宗师,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韩愈曾说:“读书善文,自七岁至今。”又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足见他的成功是用勤奋换来的。

不管怎样,韩愈在幼小的心灵里,早已播下了苦学读书、誓为“大家巨匠”的种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一语道破了他一生珍惜光阴而获得成功的先机,原因都在于勤奋。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这些都是勤奋读书的典范。韩愈也是以他们为榜样的。

除了自己的闭门读书,找寻一个博学多才的老师,对年幼的韩愈来说,也是其学业上进行跨越式发展必不可少的道路。韩愈对老师的作用有着清醒的认识,后来还专门写了《师说》一文,成为历史上论“老师”的经典文章。

韩会是韩愈的启蒙老师,这一点毋庸置疑,但韩会在弟弟年仅12岁时便溘然长辞了,韩愈只好另择老师。《旧唐书》本传中说:“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扬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独孤及、梁肃是一代宗师,名震天下,独孤及年长韩愈太多,不大可能对韩愈有师生之交。梁肃则不然,他曾经将韩愈的考试文章推荐给当时的科举考官,从此韩愈也得以最后步入仕途。可见韩愈有可能拜了梁肃为师。倘若如此,那么韩愈后来的成就非凡,也可谓是名师出高徒了。

此外,韩愈在宣城时还拜窦牟为师。窦牟兄弟四人,其中三人因为善于辞赋而中进士。一门三进士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在学子中传为佳话,因此,韩愈慕名前往谒见,并拜他们为师。韩愈在叙述他受业情况时说:

我之获见,实自童蒙。

既爱既劝,在麻之蓬。

自视雏鷇,望君飞鸿。

四十年余,事如梦中。

韩愈是在到宣城后不久认识窦牟的,当在15岁左右,时为建中三年(782)。窦牟殁于长庆二年(822),终年74岁,建中三年为33岁。窦牟循循善诱,使韩愈如沐春风,在知识上突飞猛进,在学业上没有走一点弯路,于是便有了荀子所说“蓬生麻中,不扶则直”的感觉。韩愈对窦牟甚为崇敬,自视为刚刚破壳而出去要哺食的“雏鷇”,而窦牟则是翱翔蓝天的飞鸿,指引着他的航向。40年之后韩愈回忆受业情景,仍历历在目,恍如梦中,可见他对老师有多么深厚的感情!也可见老师对他的教诲之深,对他一生学术上的影响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