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百代文宗:韩愈
10919100000039

第39章 清贫度日,崇尚节俭

韩愈的精神,一直都洋溢着一种巨人的情怀。在困苦面前,他具有巨人一样的意志力;在事业上,他具有非凡的创造才华;在抱负上,他有欲振济一代的远大志向;在对待人民的感情上,他具有巨人一样的怜悯与热爱之情;对待朋友亲人,他无微不至,倍加珍惜;在对待腐朽势力上,他有斗士一样的抗争精神。总之,韩愈的一生,在事业、情怀、精神、道德等方面表现出的是一种巨人的力量。韩愈的文学理论分为文论和诗论,有同有异,相辅相成,皆贯穿着锐意求新的美学理想。韩愈把“穷而后工”与“不平则鸣”作为创作主体论的核心。针对大历文坛之重艺术而忽视内容的看法,韩愈又提出“务去陈词”“文从字顺各识职”的创作理论。韩愈站在时代的艺术顶峰,在学习前人,以及自己的创作实践里,探索艺术规律,总结出一套指导创作的理论,反过来促进自己的文学艺术。

一般而言,韩愈不太追求物质享受,生活中也相当的勤俭节约。这一点有别于其他文人型官员。在韩愈看来,只要能够度日,妻子儿女能够不受贫寒就可以了。比起生活的舒适来,他更追求自己志向的实现。他曾在《与卫中行书》中说自己在徐州的日子,“比之前时,丰约百倍。足下视吾饮食衣服亦有异乎?然则仆之心或不为此汲汲也。其所不忘于仕进者,亦将小行乎其志耳”。这种生活态度,使韩愈不去追求钱财的积累,而宁愿拿出一二十万钱去资助学生或捐款修庙。与此相对应,韩愈很看不惯豪家子弟的生活方式,对学官中的“豪家子”和长安的“众富儿”都表示过不满,对“刮磨豪习”的宗室则予以表彰。这种生活态度甚至影响了他的交友。于是我们看到,韩愈最好的朋友都是一些能文然而比较贫穷的人。

当时官员的家庭构成往往不仅包括夫妻子女,而且还包括前来投靠的亲戚。唐代妇女在丈夫死后回娘家,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妇女回娘家住往往还要带着孩子,这样就使娘家的父亲或兄弟在生活中需要负担的人口变得多起来,再加上当时似乎有个惯例,亲戚投奔拿俸禄的官员,或者说拿俸禄的官员养活前来投靠的亲戚,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于是家庭成员增多了,家庭组成大了,负担也相应地增加了。韩愈为官期间,尤其在他仕途上稍平坦时,养活了一大批亲戚朋友,这就要求他在本不富足的生活中,节俭度日。

韩愈在京师求官和作国子博士的十余年间,以及在东都做官的几年间,基本上都是租房子住。他在26岁考博学宏词时写有《上考功崔虞部书》,提到自己说:“今所病者,在于穷约。无僦屋赁仆之资”;39岁为国子博士分司东都时,与伊阳县尉“赁屋得连墙”,住邻居。在大城市里租房子住,到贞元长庆年间已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这一则是由于举子、选人、官员、客商等,流动频繁,再则是由于租房便宜而买房贵。作为国子博士的韩愈,以不高的收入水平又要养活一大家人口,无法买房就是可以理解的了。除在京、都二处外,韩愈在汴州、徐州做从事,以及在阳山为县令、在江陵为参军,大约都住在当地提供的公馆或官舍中。

前面说过,韩愈在46岁后,生活有了明显改观。大约又过了几年,到49岁左右,他终于买了房,并为这套房子自豪。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

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中堂高且新,四时登牢蔬。前荣馔宾亲,冠婚之所於。庭内无所有,高树八九株。有藤娄络之,春华夏阴覆。东堂坐见山,云风相吹嘘。松果连南亭,外有瓜芋区。西偏屋不多,槐榆翳空虚。山鸟旦夕鸣,有类涧谷居。主妇治北堂,膳服适戚疏。

从诗中可知,在经过30年的奋斗、已接近50岁时,韩愈才在长安拥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宅院。这个宅院比起宰相裴度之类来,根本就不算什么。但对韩愈而言,却是绰绰有余的了,就在这套位于长安靖安里的住宅里读书娱乐,接朋待友。即使被贬潮州,这套房子也依然保留着,韩愈最后就死在这套房子里,可见韩愈一生的清贫。

除靖安里的住宅外,韩愈用余俸在城南购置了一套别墅,即诗文中多次提到的“城南庄”。按唐后期,官员只要经济上有能力,大多在城里置宅、在城南置庄。例如御史中丞崔宽“家富於财,有别墅在皇城之南,池馆台榭,当时第一”。韩愈的城南庄没有那么好,大约也只是为官长久了,想找一处世外桃源,躲避一下世俗的喧闹而已,所以不会像别的官僚那么奢豪。韩愈对建造园林没有太大的兴趣,虽然当时权贵们都兴起了玩石之风,但韩愈显然没有雅兴也没有相应的财力去玩那些假山奇石。韩愈在城南置庄,主要是“但恐烦里闾,时有缓急投”,好在城南庄中散心。同时也想参加当地的“社”,和邻里一起消闲。所谓“愿为同社人,鸡豚燕春秋”,所谓“麦苗含穗桑生葚,共向田头乐社神”,都反映了这种心情。由此也可知“社”这一组织在唐代北方地区实际上相当普及,并且也在当时人的生活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得官以后,韩愈仍然骑马,不过由于经济状况没有根本好转,他的马恐怕不是什么好马,一到雨天,就是泥水马弱,不敢出门了。

韩愈是崇尚节约的,深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消费本身不仅是个人生活之事,而且关联着人的追求和品格。因为奢逸不但使人懒惰,失去进取心,还会使人私欲膨胀,为所欲为,导致思想的庸俗化。所以,他历来提倡勤俭节约。

古人云:“财有限,费用无穷,当量入为出。”这是生活和消费的箴言,也是立身做人的常识。俭以养德,俭以励志,俭以生廉。节俭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境界。只要人人都培养讲节俭的好习俗,那种视节俭为寒碜的偏见必然就会失去支持。

节俭是一种美德。它不局限于居家过日子。古人有“淡泊以明志”的说法,意思是只有淡泊名利与享受,才能磨炼出远大的志向。青少年在求知识、学本领的同时,首先是学做人,所以切不可忽视此类“小事”,从道德建设角度讲,一个有不良消费习惯的人,不是健康和完全的人;一个挥霍浪费成风的民族,不是有希望的民族。不管物质条件好坏,钱多钱少,都要倡导节俭;过去、现在和将来,勤俭节约的美德都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