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百代文宗:韩愈
10919100000037

第37章 重视经济,反对官盐

韩愈一生为实现国家中兴,提出过许多主张。强调国家有序,政治清明,士农工商,各司其业,反对当政昏庸,不恤民瘼,官吏为非作歹,士兵不务正业。对于当朝大事,韩愈本着对人民、对国家负责的态度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解决的方略。在韩愈的晚年,特别重视经济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诸多有建设性的建议,受到当时和后人的重视。

经济强弱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标志,而经济繁荣与经济政策是否正确又紧密相连,更与百姓生活有密切关系。因此,尽管韩愈没有在经济部门做过官,但他在为官期间,只要有机会,总会以其独到的见解,上书朝政,针对经济生活当中的诸多问题,提出看法。他的经济思想大体上从两类文章中表现出来:

一是在“杂著”中所涉及的经济言论,如:

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道……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

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

韩愈突破了儒家传统思想的局限,不但重视农,而是农、工、商并重,相生相养,不可偏废。在他之前,虽有过重视工、商的思想家,但对农、工、商互相依赖的关系,不如韩愈认识得清楚,阐述得透彻。当然,在古代,农业历来是封建社会的基础产业,是税收的主要来源。农业的兴衰,关系到其他行业的发展。不过,在有一定手工业、贸易发达的唐代,工、商业在总的国民生产中已占据相当重的分量。如果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将会优者益优,强者愈强。韩愈拨开传统思想的重重迷雾,精辟而准确地将一个关于农、工、商的经济理论阐释于世人。

当时佛教的流行破坏了社会生产,佛教徒们不劳而获,大量消耗社会财富,促使人民陷入饥饿和贫困,给当时的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韩愈都看在眼里,所以针对农、工、商的负担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重要见解,如:

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

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

韩愈在传统的“四民”说之外,加上僧、道,合称“六民”。他对农、工、商供养不劳而获的僧侣和男女道士,负担加重,表示不满,具有进步意义;而“诛民”论则遭到了后世的批评。其实韩愈在下文接着说:“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可以看出韩愈所说,主要是指“六民”中的不事劳动、不事其上的僧尼和男女道士二民。

另外,韩愈向朝廷提出的经济主张,现存的还有专著类的《钱重物轻状》《论变盐法事宜状》两篇。

在唐代两税法实行后,“物轻钱重,民以为患。”穆宗即位不久,就下令要求百官各自陈述意见,用以改革两税法之端弊。韩愈在元和十五年八月前,进入袁州做刺史,他关于论述货币的《钱重物轻状》,即写于袁州,也算是响应穆宗的号召。在《钱重物轻状》中,韩愈提出了四条办法:“一曰在物土贡”,“二曰在塞其隙”,这两条与当时人的主张略同。“三曰更其文贵之,使一当五,而新旧兼用之。凡铸钱千,其费亦千。今铸一而得五,是费钱千而得钱五千,可立多也。”这是主张铸新钱,提高货币的价格。“四曰扶其病,使法必立。凡法始立必有病。今使人各输其土物,以为租赋,则州县无见钱。州县无见钱,而谷米布帛未重,则用不足……”这是主张强制推行新钱,以实现“轻重平”。韩愈的这些办法,当时并没有被采纳,今天从经济学方面讲,其指导思想有悖于平衡物价,最终会导致物价飙升,后世也给予了批评。但是韩愈作为一个文官,积极地投身于国家经济建设的行动是值得称赞的,他也很愿意为国家做一些事,承担一些责任和义务,比起一些只知道贪图享乐的官宦之人要进步多了。

《论变盐法事宜状》是韩愈的另一篇经济类专著。安史之乱后,刘晏整理盐政,行常平法,“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御、军饷、百官俸禄皆仰给焉。”后来张平叔所提出的“官自卖盐”的十八条措施,缺点很多。对此,韩愈从十三个问题上予以驳斥,写了《论变盐法事宜状》,他从国家、盐商、人民利益兼顾的原则考虑,主张维持刘晏盐法,反对盐铁官卖,内容丰富。从韩愈对张平叔的责问中,充分反映出他对人民生活情况的了解和同情。他从“所在百姓,贫多富少”,“百姓贫家,食盐至少,或有淡食,动经旬月”的现实出发,反对强逼人民以现钱、布帛买盐,要允许以杂物、米谷交换。反对官吏差人到山谷卖盐,骚扰百姓。反对“和雇”车牛运盐,危害百姓。尤其反对按卖盐的多少来考核官吏,这样势必形成“威刑”勒派,使百姓增加负担,破产流散。韩愈处处替百姓,特别是贫民的利益考虑,这是韩愈思想的精华,与《送许郢州序》中“财已竭而敛不休,人已穷而赋愈急”的大声疾呼是一贯的。

早在汉朝时代,司马迁就反对国家垄断盐铁等的专卖与开采权。反对这一与民争利的政策,认为这是下策。《平准书》详尽地揭露了与民争利的每一项政策所带来的弊端,特别是针对汉武帝所实行的盐铁平准,终于导致了经济的衰败。《平准书》从秦亡汉兴的经济凋零开始述起,经过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即位之初,西汉经济发展到了它的高峰,紧接着笔锋一转详细记载汉武帝与民争利的竭财政治,至元封元年止,用卜式语“亨弘羊,天乃雨”作结,意味深长地示意“见盛观衰”。然后在“太史公曰”的评论中,简略地追溯殷周以来的经济变革至秦统一为止。这一精心布局的内容安排,以将汉武帝的事业与秦始皇的功业相对照,明着是斥责秦始皇,暗喻武帝,指出他“无限度”地耗费民力,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造成了对生产的破坏,应引为惜鉴。

韩愈的重视经济发展,反对国家与民争利的盐铁专卖等政策,也是对司马迁等人经济学说的一个发展。这个经济观点是对人民有益处的,对国家有益处的,对历史发展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