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百代文宗:韩愈
10919100000026

第26章 据理力争,保护人才

韩愈在长安的都官员外郎任上不久,朝中显贵们就再次想把他轰出长安。元和五年(810)冬天,河南令薛戎调任越州(今浙江绍兴)刺史,遗下的职位就由韩愈接替,这样,韩愈由都官员外郎降职成了河南令。

韩愈虽然心中不悦,但他仍坚守自己的原则,忠于职守。对于邪恶之事,毫不心慈手软;对于有悖常理和不平之事,坚决写文章给予抨击。韩愈在任河南令时,为天才诗人李贺的科举考试权力而辩护,可谓是保护人才的一段佳话。

李贺是一位多才而短命的作家,比韩愈小21岁,只活了27岁。李贺字长吉,河南寿安(今河南宜阳)人。相传他7岁时因咏诗而轰动京城,韩愈、皇甫湜见了他的作品,大为惊奇,互相议论说,李贺若是古人,我们也许孤陋寡闻,没有听说过;若是今人,岂有不知之理?不久,有人告诉他们,李贺是李晋肃之子,晋肃乃唐朝宗室,不过关系已很疏远,在边疆作过小吏,早已亡故。两人联袂至李贺家探访,见李贺还是总角儿童,不相信他有那么高的才能,于是便面试一篇。李贺欣然应命,一挥而就,题目叫《高轩过》。两人赞叹不止,将李贺带到自己所居之地,亲自训导,后遂成才。这则传说有许多扑朔迷离之处。韩愈、皇甫湜的确走访过李贺,但不应是在京师,而是李贺应河南府试时;李贺年龄也不是7岁,而是十几岁时。李贺是名人,有许多传说不胫而走,失真也就不足为怪了。

按唐代规定,州、县馆在每年仲冬选拔学业有成者送往尚书省,这些人须自己带着文牒到州、县应试。考试完毕,长官以乡饮酒礼宴请僚属,韩愈当然也出席了。他还与年纪大的考生叙兄弟情谊。韩愈就是在这次宴会上认识李贺的。他还特别邀请皇甫湜一道去见李贺,以示重视。投桃报李,李贺也写了《高轩过》表示感谢。“诏下诸郡国,岁贡乡曲英。”“群儒负己材,相贺简择精。”这是韩愈在设筵款待河南府秀才时的场面。

李贺才学优异,韩愈推荐他应进士试。李贺自己也踌躇满志,以为得进土如拾草芥。不料与李贺争夺进士名额的人却来诽谤他道:“李贺的父亲名字叫晋肃,晋与进同音,应当避讳,还是不去应试为好。”

这样,李贺能否应进士第就成了当时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韩愈也为李贺的前途而心焦。

在古代,避讳的种类很多。宪讳:即避长官讳;家讳:亦称私讳,即避家族中长辈。还有君讳、圣讳等,这是封建社会的特产。由于各朝代避讳制度不同,有的疏,有的严,如宋朝赵构,除避构而外,音相同或相像的字:购、够、垢、诟等竟达55字之多,所以历代避讳的方法也不见相同。

此论一出,附和者甚多。皇甫湜急忙找到韩愈说:“这件事你必须辩论清楚,要不然,我与李贺都获罪。”韩愈认为皇甫湜所言有理,如果此事不辩论清楚,那么,李贺这个天才诗人将失去参加进士考试的机会,将使他失去前途。从维护天才诗人前途的角度出发,韩愈便写了《讳辩》一文,替李贺鸣不平道:

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饥”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耶?

《唐律》所说的“二名不偏讳”,是指父母的名字是两个字时,只须避一个字的讳,如孔子的母亲名徵在,说“徵”字时不说“在”字,说“在”字时不说“徵”字,只要不把“徵在”两个字连用就行。所谓不避嫌名,是指音同字不同者不避讳。如其父名“禹”,他的儿子可以说“雨”,“丘”与“蓲”也是如此。李贺之父名晋肃,李贺考的是进士,既未违犯“二名律”,也未违犯“嫌名律”,为什么不能参加考试呢?如果父亲叫“晋肃”,儿子便不能考进士,倘若父亲叫“仁”,当儿子的便不能做人吗?这一质问真是掷地有声!

韩愈又指出,周公、孔子、曾参等人,还没有那么多忌讳,何况我们现在的这些人。

从这篇辩论文章中看出,韩愈的论据充分,有很强的说服力。可见他对李贺的前途与命运的关切程度。他对人才的保护是费尽心力的。

但是,不管韩愈怎样为李贺辩护,李贺还是因父亲名字问题,未能参加进士考试,虽然韩愈为他打抱不平,仍然于事无补。悲愤、忧伤之余,李贺把精力全部倾注到了创作之中。“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李贺的诗都是呕心沥血的艺术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