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百代文宗:韩愈
10919100000025

第25章 尽己所能,保护文物

元和四年(809)六月十日,42岁的韩愈被任命为都官员外郎。都官的官阶为正六品上,属刑部管辖,职责是掌俘隶簿录给衣粮医药,比起正五品的国子博士来,又低了一格。但韩愈这个都官员外郎又判祠部。祠部是礼部四个直辖部门之一,“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筮、医药、僧尼之事”。因此,权力倒也不小。韩愈对这个职位倒是比较满意,远离权力中心的斗争漩涡,不会再有人来嫉妒他。于是,韩愈的心情好了不少。行期将近,韩愈遍访了在洛阳的友人,一一告别。就在张籍家里,张籍拿出了一篇石鼓文给他看。他发现这是一件特别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于是引起了对文物保护的浓厚兴趣。

石鼓是一组鼓行刻石,共有十枚,每个上面都刻有四言诗一首,学者们判定为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遗物。唐朝初年在雍县(今陕西凤翔)发现,但散弃野外,日晒雨淋,无人过问。

韩愈知道石鼓文的历史价值,非常珍惜。他曾经见过这石鼓文,当时郑余庆帅凤翔,派人将石鼓移入孔子庙。时人韦应物、李吉甫等均以为是周宣王鼓。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石刻文字,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雕塑馆。先秦诗歌除《诗经》外,只有此石刻诗歌,在文学、文字、艺术、考古上都极具价值。

在韩愈担任国子博士时,曾建议把石鼓移入太学,为学生讲解,但没有结果。事隔多年之后,他对此事已经淡忘,想不到今天又目睹了石鼓文,前尘往事一一浮现眼前,他于是写了首《石鼓歌》:

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

故人从军在右辅,为我量度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

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

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

诗歌的意思是说,元和元年韩愈由江陵法曹参军征为国子博士,一个在凤翔节度使幕下当僚属的朋友,和他商量要发掘石鼓。为表示郑重,韩愈特地濯冠沐浴,行了斋戒之礼,然后报告给自己的上司国子祭酒郑余庆。这样贵重的文物,世上已经不多,发掘出来,毡包席裹,只消几只骆驼便可运到长安。如果将石鼓存诸太庙,其价值远远超过春秋时所铸的鼎。如果皇恩浩荡,允许将石鼓留在太学,为诸生讲解古文字岂不是更为方便?

韩愈设想将石鼓运来长安后,剜苔剔藓,露出字迹,将它藏在大厦深檐之下,就没有毁坏之虞了。然而事与愿违,几乎没有人对如何保护石鼓这一历史文物感兴趣,人人都不知道珍惜这无价之宝。

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娿?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

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朝中的达官显贵老于世故,随波逐流,无所作为。没有人关注此事,致使石鼓在荒野中任风雨剥蚀,未能运往京师。牧童在上面敲火,老牛在上面砺角,六年来西望凤翔,谓然长叹而又束手无策。此情此景,仿佛使人看到韩愈正踌躇在凤翔的田间小径上,痛心疾首地望着石鼓发呆呢!

尽管不能得到皇帝的重视,韩愈并不由此而善罢甘休,他有自己的办事方法。为了给这珍贵文物争取更多的保护和生存条件,韩愈特别向地方的有文化意识的执政者呼吁,尤其是通过自己与地方官员的私交,进行个人之间的合作。一旦争取到地方政府的点滴支持,他就会积极配合政府对各项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扩大影响力,最大可能地获取地方州县对文物的重视、保护和经费支持。另外,他为有兴趣保护和研究文物的热血学子、有志之士提供条件,同时邀请相关“学究”,为他们讲解怎样提供文物保护和修复的能力。这些行为有利于对文物的研究和利用,也有利于发展力量来寻找文物保护方法。

韩愈还重视各个州县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同心协力地保护文物。特别是他有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已有的对文物的理解,向其他有志于文物保护的人员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他特别在意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沟通和交流,经常鼓励他的弟子和学生,加入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行列中去。至于那些尚处于蛮荒阶段的人群,韩愈更是淳淳教导,细说中华文明,引导他们从无知到有知,甚至还发展了几个很执着的爱好者。因为文化名人的缘故,韩愈的这种做法一时间带动了一大批的文物保护追随者,也从另一侧面促进了中国历史上的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作为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文人,韩愈能对别人忽视的中国历史文物倍加珍惜,设身处地地为祖国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而奔走疾呼,千方百计地为遗弃民间的文物安家就位,这实在是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