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百代文宗:韩愈
10919100000024

第24章 著书立传,洗英雄冤

在韩愈赴任东都洛阳期间,经常为别人写墓志铭。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张中丞传后叙》。

一天,韩愈和张籍翻阅家中的藏书,得到了李翱所写的《张巡传》。早在徐州投靠张建封期间,他就拜谒过双忠庙,对张巡、许远忠肝义胆,舍生忘死的精神称道不已,现在见了《张巡传》,自然要详细阅读。韩愈发现,张巡的事迹比较详尽,但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显然是个缺陷。针对后世对张巡、许远事迹不明真相,以为他们在城破之后投降安史叛军,韩愈深感痛心,便写了这篇文字《张中丞传后叙》,要澄清历史真实,给英雄人物洗刷冤屈。因此文以议论为主,叙事是为言论作铺垫,既不能叫作“传”,也不能称为“逸事”,故取名为“后叙”。

张巡是邓州南阳人,开元末年进士及第,以太子通事舍人出为清河(今属河北)令,调真源(今河南鹿邑)令。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率兵15万反叛,当时叛军势大,所过之处,官吏望风迎降。张巡遴选精兵千人讨伐叛军,即使叛军数万,每战辄败,张巡声名大震。

河南节度使李巨屯兵彭城(今江苏徐州),闻张巡之名,授他为先锋。不久,东平(今山东郓城)陷入叛军之手,李巨率兵走临淮(今江苏盱眙),叛将杨朝宗打算占领宁陵(今属河南),断绝张巡粮道。张巡得知消息,立即率3000士兵保卫宁陵。行至睢阳(今河南商丘),与太守许远、城父(今安徽毫州东南城父集)令姚訚合势。不久,天子下诏封张巡为主客郎中、河南节度副使。张巡、许远等从至德二年(757)正月坚守睢阳孤城,内无粮草,外无救兵,以万余疲惫羸弱之卒与10万强敌周旋,大小400余战,斩将300人,使得叛军不得南下江浙,官军得以收复长安、洛阳两京。迁延至十月,睢阳城陷落,许远被俘,张巡与将士慷慨就义。

当时中原板荡,音信不通,与张巡关系不和谐的人诬陷他降贼,一时人言汹汹。张巡之友李翱其时也在城中,目睹了张巡等抗贼殉国的全过程,撰写《张巡姚訚等传》两卷,上报肃宗,为张巡辩诬,朝廷这才明白原委,追赠张巡、许远等官爵。代宗大历年间,张巡的儿子上书天子,责备许远在城陷的时候没有殉节,请求追夺其官爵,许远之子则力陈父亲公忠体国,两家子弟相互攻讦不已。朝廷下诏尚书省,命百官商议,结果是维持原状。

韩愈撰写《张中丞传后叙》,其实是为张巡、许远洗刷不实之词。张、许两人守睢阳,城破之时一起被俘,后来张巡被杀,许远被贼人械送洛阳请赏。不明真相的人以为张巡殉国,义薄云天,许远降贼,狗彘不如。韩愈据理辩驳:许远之位本在张巡之上,但张巡来后,即交出权柄,甘心受他指挥,城陷之后,两人先后就义。两家子弟才智低下,不理解他们的父辈的志向,以为张巡死难,而许远畏死降贼。韩愈忿忿然质问:“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时睢阳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许远杀了自己所爱的妾以享士兵,若非为了守城,何至于做出如此巨大的牺牲?外无援兵而犹死守,人相食而犹苦战,明知城必破,厄运将至,却毫无畏惧退缩之意,怎么能叫做“愧耻求活”?

还有人说,张巡与许远守城有分工,张巡分守东北隅、许远分守西南隅。叛军首先攻破许远防守的地段,因此将城陷之罪归咎于许远。韩愈驳斥说,这种说法其实是儿童之见。比如人之将死,其五脏六腑必然先有了毛病;一个人上吊身亡,必然是有不想活下去的原因。不去追究这些原因,却去责怪人的生命为什么那么脆弱,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小人之辈喜欢讥评别人,却不乐于成人之美,像张巡、许远这样的卓尔不群之人,还有如此的遭遇,其他人又岂能得免?人们不去责怪那些弃城逃走的人、拥兵不救的骄兵悍将,却对张巡、许远大放厥词,极尽谗构之能事,能不令人痛恨?!韩愈自己因为受谗言的困扰,弄得四处播迁,因此一提到这些,便有切肤之痛,为张巡、许远鸣冤,也是为了抒发胸中的不平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