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百代文宗:韩愈
10919100000021

第21章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一个人在顺境中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并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在艰难困苦中仍然保持昂扬的斗志,这需要有巨大的道德素养和人格魅力。韩愈不但在顺境中保持了自己的高洁品质,在遭贬谪与流放的逆境中依然保持了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样的顽强人生,是只有圣贤一类的人才能做得到的。

韩愈初到阳山,心里曾不觉凉了半截。虽然边陲小城的荒凉破败,早已在他预料之中,及至置身此地,才发现这里比他想象的还要穷困。他在《送区册序》中说,阳山乃是天下贫穷之地,陆地多丘陵,因山高林密,常有虎豹出没;江流湍急,暗礁甚多,利如剑戟,小船因触礁而破碎沉没者时有发生。县城所在之地竟无居民,也没有丞尉之类的官员,县衙就设在“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周围只有小吏十余家。韩愈初来乍到,看到这里的人相貌、语言都与中原迥然不同。阳山老百姓的话呕哑嘈杂难懂,不知所云。岭南的风俗习惯刚开始还不能适应,北方来的人往往与他们因猜疑而互相指责。另外,阳山炎热多变,毒热的气候也使韩愈感到头晕目眩。瘴疠之气一天到晚不散,夏季刮的热风使人坐卧不宁,雷声隆隆,伴着铺天盖地的飓风,呼啸声令人害怕。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韩愈的苦闷可想而知。

但即便是处在这样艰险的地域环境之中,韩愈依旧没有放弃人生的追求。既然是朝廷命官,就得对得起百姓。既然被贬谪到地方为官,就要为当地百姓谋利益。韩愈一生被贬谪多处:阳山、潮州、袁州等地,但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为官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体察民情,关心民间疾苦,都对当地百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到之处,民心归服,视之如父母,为当地百姓所永远怀念。

韩愈的被贬阳山,本来就是为民请命得罪权贵所致,虽也有满腹怨气,但最终并没有影响他忠心报国、一心为民之志。

韩愈在阳山治任的一年又两个月期间,经常深入到附近的农舍,在与老农同饮一碗酒的同时,了解民情、调查民意。其中他在阳山写的《远览》诗就有“所乐非吾独,人人共此情。往来三伏里,试酌一泓清”的诗句,表述了他与民同乐的贤令襟怀。此外,他想问题办事情也总是从人民利益、国家利益出发。为了让更多的山区群众吃到食盐,他反对食盐由国家专卖;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他建议政府征收实物税。

韩愈不仅管大事,而且也管当地百姓生活中的小事,甚至为普通百姓的家事调解。

县北有两个姓吴的亲兄弟,都已过六旬,两鬓斑白。本来他们合住在一起,共同奉养老父,彼此感情很好。后来老父去世,兄弟二人因分家产发生矛盾,伤了和气,闹得不可开交。族人出面调解,毫无结果,于是便把官司打到县衙门。

韩愈仔细看过吴氏兄弟递上的诉状,知道这对老年兄弟都是本分之人,虽因争家产而打官司,但感情却并未完全破裂。于是,他放下手中案卷,并不向两兄弟询问诉讼的缘由,而是命衙役取过一面铜镜子,放在两兄弟面前,问他们:“镜子里的两个人长得像不像?”两兄弟回答:“像。”又问他们:“你们二人是亲兄弟吗?”回答说:“是。”听了回答后,韩愈叹一口气,用很伤感的语气说:“我真羡慕镜子里面的兄弟二人,能够携手到老,在晚年还能体会到亲兄弟的手足之情。可是我的哥哥早年过世,使我失去了骨肉同胞,永远失去了手足之情。兄弟之情是无价的,如果为了争夺家产而失去了它,那么将会后悔终生,得到的再多也无法弥补。”一番话深深地打动了两兄弟,他们惭愧地低下头,表示一定要用相互礼让的态度来解决家产问题。

韩愈被贬阳山期间,看到阳山教育落后,便收区册、区弘、刘师命等为生徒。此后,从韩愈学诗、学文、学道者日渐增多,在阳山形成了弟子盈门的局面。这是在韩愈的倡导和实践下形成的一种新风尚,他与学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如对区弘,韩愈赠诗云:“业成志树来颀颀,我当为子言天扉。”韩愈与区弘的师生情谊,正如张籍《送区弘》诗云:“韩公国大贤,道德赫已闻。昨出为阳山,尔区来趋奔。韩官迁掾曹,子随至荆门。韩入为博士,崎岖送归轮。”他在任阳山令期间,致力发展教育文化,“革阳山鸟言夷面之陋”。虽然阳山地处偏远,能懂琴瑟者甚寡,但他还是与邑之文士“切磋砥励,通读诗书”,使阳山出现一派“彬彬儒雅”之景象。

韩愈在阳山仅仅一年两个月,于人生的旅途中是那么的短暂;而一千二百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又是那么的漫长。一千二百多年来,阳山人民为纪念韩愈,把原牧民山改名贤令山,并在韩愈涉足的地方建起了读书台、钓鱼台,修建了韩公祠。

韩愈不仅仅是在阳山获得了当地百姓的尊敬,在其他的贬谪地也是如此。

韩愈晚年被贬谪潮州做刺史。当地有民间传说,他上任时,正逢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田园一片白茫茫。他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汹涌而来,心想这山洪如果不堵住,百姓难免受害惨重。于是他骑着马,先看了水势,又看了地形,便吩咐随从张千和李万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堤线的标志。韩愈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按照竿标筑堤。百姓听了十分高兴,纷纷赶来,岂料一到城北,就见那些插下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条山脉,堵住了北来的洪水。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了,百姓纷纷传说:“韩文公过马牵山。”这座山,后来就叫作“竹竿山”。

另外一个传说就是“韩愈祭鳄鱼”。潮州的韩江,从前有很多鳄鱼,会吃过江的人,害得百姓好苦,人们称它为“恶溪”。一天,又有百姓被鳄鱼吃掉了。韩愈知道后很着急,心想鳄害不除后患无穷,便命令宰猪杀羊,决定到城北江边设坛祭鳄。韩愈在渡口旁边的一个土墩上,摆了祭品,点上香烛,对着大江严厉地宣布道:“鳄鱼!鳄鱼!韩某到这里来做刺史,为的是保土庇民。你们却在此祸害百姓。如今姑念你们无知,不加惩处,只限你们在三天之内,带同族类出海,三天不走就五天走,五天不走就七天走。七天不走,便要严处!”从此,江里再也没有看见鳄鱼,所有的鳄鱼都出海到南洋去了。

现在,人们把韩愈祭鳄鱼的地方叫作“韩埔”,渡口叫“韩渡”,又叫“鳄渡”,还把大江叫作“韩江”,江对面的山叫作“韩山”。

这些当然是传说,不足为信。但由此可以看出,当地百姓对韩愈的热爱之情,把韩愈当作一个可以庇护百姓的守护和救命之神,足见韩愈对当地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

韩愈在潮州,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实事。尽管潮州历来不是政府赋税的主要征集地区,但潮州的赋额还是很重。沉重的赋税本来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大灾之年的潮州人民更是难以承受。于是,韩愈便向皇帝奏请,要求缓征赋税,以减轻民困。但未得到批准,韩愈还被责以在赋税问题上“不肯为国任怨,不以国计为亟”,受到皇帝的严厉训斥。

虽受训斥,可韩愈并不罢休。无数百姓饥寒交加、痛苦呻吟的惨景时时映现在他的眼前,令他深感不安与内疚。经再三考虑,韩愈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毅然再次奏请朝廷缓征江南漕赋。奏章中说明潮州地区稻为水淹,棉为霜害,百姓难以为生的严重灾情,指出国计与民生联系密切,缓征赋税不但对恢复百姓元气有益,从长远看于国家也有益处,如果不顾民情,急征暴敛,则无异于竭泽而渔,难免闹事。奏请之后,韩愈不等批准便自行减缓赋税数额,使许多担负赋税的农民从这一措施中得到实际利益,减轻了负担,而且有利于该地区生产的恢复。皇帝知道后,颇为不满,密令下人查明,听说韩愈完全是为百姓和国家利益着想,并无私心时,才不再追究。遇有大灾,施赈救济灾民是古代通用的方法。但由于制度腐败,胥吏侵吞,赈济往往徒有虚名。施赈官员有的在赈粮中搀和糠秕,短缺数量,中饱私囊,有的将乡绅家丁佃户混入赈济丁册中冒领粮款,有的将已故流民乞丐的名字统计在册、贪赃分肥等。韩愈认为,这无异于“向千万垂毙之民夺之食而速其死”。他在潮州时,为了革除此弊,改变先前由官吏下乡施赈的传统方法,由诸生施赈。由于诸生常年在书院学习,一般不熟悉经济之道,更不谙施赈中的舞弊手段,能够在办赈中严守规定行事。这样一来,惯于舞弊的官吏无机可乘,灾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

还有一个故事是“韩文公设水布”。古时候,韩江里的放排工,又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霎时跳下江,霎时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常常得肚痛病和风湿病。于是他们做工时便索性光着膀子,不穿衣服。

每天在江边洗衣服的妇女,看见放排工赤身裸体,感到很不好意思,就告到官府那里去。韩愈来到潮州后,这件事传到了他的耳朵里,他跑到江边实地去查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

回衙后,韩愈便作了个决定,叫人到江边通知放排工:今后扎排、放排时,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间扎块布能遮羞就好了。这块布后来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和农民劳动时戴在身上的浴布,潮州人把它叫作“水布”。

韩愈后来贬谪袁州时,作为当地的地方长官,莅任后,便写了《袁州祭神》共三篇,分别是《祭城隍文》《祭仰山神祈雨文》《又祭仰山神文》。仰山在袁州府城外邱里,相传每逢岁旱时,祭祀仰山,顷刻便降霖雨。韩愈赴任时,正值袁州大旱,他虔诚地哀求城隍道:“以久不雨,苗且尽死,刺史虽得罪,百姓何辜?宜降疾咎于某躬身,无令鳏寡蒙兹滥罚。”又对仰山神祇说:“若守土有罪,宜被疾殃于其身;百姓可哀,宜蒙恩闵。”这种祭祀活动当然是迷信,但韩愈宁愿牺牲自身而换来一方百姓的丰衣足食,这种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袁州也是僻远穷困州郡,有许多贫苦之人,或因水旱灾荒,粮食不给而向富户借粮,或因偶发事件,手中拮据而向豪绅贷款,以子女作为抵押,到期不赎,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就把抵押的子女没收为奴婢。不少好人家儿女因此而沦为奴隶,过着以泪洗面的生活。虽然唐王朝曾颁布过《不许典帖良人男女作奴婢驱使》的法令,但晚唐时已成为一纸空文,地主豪绅不予理会。

韩愈到任后,设法赎回沦为奴婢的百姓子女,归还其父母,同时修改这一陋俗,不准再有此类事发生。他用的办法是“计佣以偿其直,而出归之”,即以佣工所得抵债。韩愈到任后,一次便调查出731人,计佣折值后,并皆放还。释放奴隶确实是一项了不起的德政,使袁州百姓在他死后还怀念、感激不已。

赎回了奴隶,韩愈又想,一个小小袁州,一次竟检括出奴婢700余人,天下如此之大,奴婢数目,肯定不少,一种责任感驱使着他给朝廷上书,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做一次检查,如有类似情况,应一并放免。

韩愈在阳山、潮州、袁州等地做地方官期间,虽是处在贬谪之所,但他不以己悲,为百姓干实事,成为千古佳话。韩愈对人民的关心和热爱之情,表现了他对百姓的深厚感情,同时也体现了他的深厚的仁者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