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百代文宗:韩愈
10919100000017

第17章 敢于直言,为民请命

中国历史上,敢于直言为民请命的人物,是最受人民所尊敬的人。这些人作为人民的代言人,虽然屡次受到统治者的打击,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这些人的英雄行为,却永远活在人民心目中,他们虽死犹生,永垂不朽。

韩愈也是这样一个敢于为民请命的人。

贞元十九年(803)秋冬之季,韩愈四门博士任职届满,随即迁监察御史。这是他政治生命的开始,韩愈非常珍惜这个位置,忠实地履行着作为一个监察御史的责任。

唐代的监察御史品级虽不高,为正八品,但其职责为分察百官,巡按郡县,纠视刑狱,探视民情,肃整朝仪,因此很是威严,连京兆尹等官在路上遇见,都应当让路,当时有“监察御史振举百司纲纪,名曰‘八品宰相’”之说。可见监察御史的权力之大。

韩愈刚刚当上监察御史,当年由于关中大旱,农业歉收,百姓流离失所,灾情相当严重。然而,唐德宗却听信当时身为京兆尹的李实的谎言,德宗每问及灾情,李实都以“虽旱,然禾苗甚好,收成亦丰”为答。唐德宗于是相信天灾并没有给老百姓造成灾害,所以税收等并不减少,也不去抚恤百姓,却大肆横征暴敛以给进奉。优伶辅端以歌谣嘲讽李实欺下媚上的行径,结果,李实却上奏反诬辅端诽谤朝政,辅端被杖死。

身为监察御史,弹劾邪恶、为民请命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但是,京兆尹李实权势通天,若是得罪了李实,后果不堪设想。其他的监察御史也都明知李实隐瞒灾情的事情,但都无可奈何。如刘禹锡、柳宗元等正直的监察御史,也同样同情百姓的苦难,但在巨大的权势压力下,他们选择了保持缄默,因为他们明知道自己的力量,那是拿鸡蛋去碰石头。惟独韩愈不信邪,这时他的忠直个性再次显露出来了。

最终,韩愈出于强烈的义愤和同情心,改变了向李实“求效其恳恳”的态度,不顾后果和个人安危,为了解救身处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向皇帝上了一篇热血沸腾的奏折《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

在这篇奏折中,韩愈用笔之精妙、之含蓄,令人称奇,可见他对这个事件的周密思考。韩愈在奏折中首先说了关中的旱情:京畿诸县夏季大旱,秋又早霜,所种田禾,十不存一,百姓被迫弃子逐妻以求口中之食,又要拆屋伐树以纳税赋,悲惨之状,殆非笔墨所能形容;其次颂扬天子圣明,皇恩浩荡,怜念百姓,同于赤子;犯法之人,还要敕免,何况这些无辜之人,京师乃国家之本,这里的百姓更应抚恤。最后,他才写出为民请愿的真正目的:伏乞特敕京兆府,应今年税钱及草粟等在百姓腹内,征未得者,并且停征,容至来年,蚕麦庶得,少有存立。

韩愈在最后这一段反复斟酌,多次润色,既要反映百姓的疾苦,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又要不引起当权者特别是李实的反感,直至他确认万无一失后,才把奏折递呈了上去。

最终,韩愈还是没有逃脱被贬的厄运。

《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这个奏折,矛头直指京兆府尹李实,对德宗和百官也有批评。由于得罪了皇帝,皇帝恼羞成怒,下了一道圣旨,韩愈被除去了监察御史的职务,投入监狱。幸好有人为他求情,唐德宗这才让人将他从监狱中放出来,官复原职。

身为监察御史的韩愈,不屑于官场的权力规则,站在为百姓请命的立场上,行使着自己神圣的权力。虽然得罪了达官贵人最终遭贬,但他在关键时候敢于站出来维护正义,扶持正理,并不顾惜自己的生命和现实利害关系,这种为民请命的自我牺牲精神,是一种为正义与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是时代的中流砥柱。

仕途上,韩愈的经历极为坎坷,而这坎坷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的“直言”,来源于他的为民请命。虽说韩愈在年轻时接受了妻子卢氏的十六字忠告,“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事,必先退之”,而取名“退之”,但在关键时候却没有取舍地选择了赴汤蹈火,而不是激流勇退,这反映了韩愈在为民请命之精神上的坚定不移。

虽然韩愈生性秉直,对不平之事敢于直言,但他的许多言行还是经过充分的深思熟虑而发的。尽管他多次因为直谏被贬,甚至险些丢掉脑袋。表面上看,韩愈做事鲁莽,情绪容易激动,有欠考虑。其实,他的种种行为,都是经过周密细致的考虑,他自己就提出过“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著名论断,境界之高远,令人叹服。在韩愈的其他事迹中,同样有其遇事深思熟虑的记载。这种深思也为韩愈的人格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韩愈每次遇到重大事件,经过细致分析仍然为民请命,其内在原因,乃因为他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他的种种行为都是他忠君爱民之心所驱使的结果。从他阳山被贬,到他52岁再贬潮州,无一不体现出这种坚定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