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寒冰走苏东
10910200000006

第6章 在喀山感受不同文化的并存

喀山是我俄罗斯之行的最后一站,很久以来我就对它充满了向往。从书上我了解到,喀山与莫斯科、圣彼得堡齐名,有俄罗斯“第三首都”之称,是俄罗斯为数不多的几个千年古城之一。不过,与前两个以政治方面和经济方面见长的城市相比,喀山的特色更在与它的文化方面。位于在克里姆林大街一端的喀山大学排在莫斯科大学和圣彼得堡大学,是俄罗斯第三古老的大学。它成立于1804年,俄罗斯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和革命领袖列宁都曾在喀山大学读过书。另外,普希金的名著《上尉的女儿》就是根据在喀山一带农村搜集整理民间流传基础之上写成的,而用忧郁、深沉的调子演唱流传很广的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的夏里亚宾也出生在喀山的伏尔加河畔。更重要的是,人们都说,喀山的文化特征是东正教与伊斯兰教的冲突、交融。我特别想看一看不同文化是如何在喀山冲突与交融的。

因此,在莫斯科呆了一周之后,我就到了喀山。在这儿,我还真有一些在其他国家和俄罗斯的其他地方体验不到的感受。在喀山转了两天,特别是参观完了里姆林宫之后,我觉得还真不虚此行,因为深切地感受到了喀山的独特宗教文化和风情。

咯山位于莫斯科的东南部伏尔加河的中游左岸,是俄联邦鞑靼共和国的首府。对于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概括出它的不同特征。不过,谁都不否认,喀山最突出的特征是不同宗教或说不同的文明在这里和睦共处。喀山的宗教色彩非常浓厚,到处都是高耸入云的教堂,其中既有东正教堂,也有伊斯兰教清真寺,也有少数天主教堂。当然,最多的还是清真寺和东正教堂。相关书籍介绍说,喀山现在有31座清真寺,27座东正教堂。高耸入云的教堂中,色彩艳丽的“洋葱头”上插“丰”字型十字架的是东正教的,蓝色圆顶或绿色尖顶带新月标志的是清真寺的,罗马式的尖顶是天主教的。此外,喀山还有亚洲风格的喇嘛庙等。这些不同宗教载体的和睦相处在喀山的著名景点克里姆林宫里面体现得最清楚。

说起克里姆林宫,人们马上会想到作为俄罗斯最高权利象征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其实,克里姆林泛指俄罗斯中世纪城市的中心城堡,是坐落在河边的战略据点,因此,在许多城市都有。克里姆林外边有围墙、城垒、城楼和城垛,内有大教堂、君主和大主教的宅邸、政府机关和军火库。喀山克里姆林宫始建于16世纪中期,在它白色的围墙里面有三个最典型的建筑物。一个是1996年在一个几百年前清真寺原址上开始重建的库尔·沙里夫清真寺,历时10年,2005年7月庆祝喀山建城1000年时竣工。这座清真寺是一个带有巨大穹顶的方中带圆形状的建筑物,周边有四个高达米的塔楼。整座建筑色彩是蓝白相间,墙面、门窗上的所有图案都带有浓厚的伊斯兰艺术特点,虽不如东正教堂那样华丽,却也能让人眼前一亮。据说,它是欧洲最大的清真寺,每逢伊斯兰教重大节日时,来自俄罗斯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穆斯林来此参拜。另一个是布拉格维申斯克东正大教堂,与沙里夫清真寺遥相呼应。这个大教堂伊凡雷帝攻下喀山后修建的,算起也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它是一个长方型的高大建筑,其基本色调也是白蓝相间,只是矗立在一端的“洋葱头”中有一个是金色的,而蓝色的也用金色点缀着。第三个红绿相间的苏尤姆别卡尖塔,它七层高达58米,也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塔身略微向宫内倾斜,苏尤姆别卡尖塔也被称为“斜塔”。远远望去,两座教堂和一座塔会同其他一些建筑浑然一体。

这三个建造于不同时代的高大建筑构成喀山克里姆林宫的主体,由于不同宗教载体构成的这样建筑群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有不同类别教堂的城市肯定不止喀山,比如,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有著名的班亚·巴什清真寺和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东正大教堂,塞尔维亚伏伊伏丁那首府诺伊萨德市中心的天主教堂和东正教堂等等。但是,在这些城市里,不同种类的教堂都是分立各处,而不像喀山那样同处在一个建筑群里,连结的密切程度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在喀山,我参观了许多东正教堂和清真寺,亲身体验了这里的宗教氛围。东正教堂内部华丽无比,参拜者有的虔诚地奉上一只小蜡烛,有的或站或单腿脆地不断地用手划着十字。清真寺内部则相当简朴但地上铺着毯子,信徒可以随意席地而坐,或面壁无语或大声的颂经。上帝和真主,各信各的,彼此尊重,互不干扰。在我看来,不同文明在喀山真是够和谐的了。其实,喀山的这种和谐还有很多表现。在喀山克里姆林宫里围墙一侧有一家挨一家的商店,所卖的纪念品也都差不多。但是,售货的有穿着暴露、打扮时尚的女郎,也有身着长胞、头被丝巾包着严严的姑娘,类似的景象在巴乌姆步行街上更多。

喀山这种和谐的宗教文化不是偶然的,有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喀山在伏尔加河中游左岸,但离伏尔加河还有一段距离。它建城于13世纪下半叶,原为喀山汗国的都城,主要居民是由蒙古人与突厥语系民族融合而成的鞑靼人。受阿拉伯帝国的影响,鞑靼人信仰伊斯兰教。然而,就是喀山汗国兴起的同时,莫斯科大公国正在俄罗斯大地上崛起。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间,这个汗国和这个公国之间不断发生冲突,互有胜负。比如,1445年,喀山汗国就打败了来犯的莫斯科大公国的军队,甚至还俘虏了瓦西里大公。莫斯科公国的主要居民是罗斯人,而罗斯人早在10世纪末就信奉了基督教中的东派,这一派后来演变成东正教。它们之间的冲突客观上为东正教和伊斯兰教的交汇创造了条件。1546年,伊凡四世继位后,自称沙皇,也称伊凡雷帝,莫斯科大公国也变为沙皇俄国并开始向外四处扩张。1552年,他亲率15万大军和150门大炮进攻喀山汗国。经过三次血战,沙皇俄国军队攻占了喀山,这个汗国灭亡。在喀山鞑靼斯坦民俗博物馆里,有一幅名为“最后的战役”的油画,描绘的就是这个惨烈的场景,画工精细的作品使人仿佛置身于当时的。伊凡雷帝在占领喀山后下令建造克里姆林宫,传说伊凡雷帝看上了喀山汗国的末代王后苏尤姆别卡,要纳她为妃。苏尤姆别卡假意应允,但要求他七日之是建造一座塔。塔建好之后,她请求登顶与其子民告别,然后纵身一跳。这就是苏尤姆别卡塔的由来。

为了彻底征服鞑靼人,伊凡雷帝试图改变当地人的信仰,下令禁止伊斯兰教。即使如此,鞑靼人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在以后的二百多年中,他们只能偷偷地进行诸如祈祷、礼拜和读古兰经等伊斯兰教仪式。直到18世纪70年代,风流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来到喀山之后才下令解除了对伊斯兰教的禁令,喀山的大多数清真寺都是从此以后建造的。叶卡捷琳娜这样做的原因,从小的方面看,在下嫁到沙皇俄国之前,她是一位德意志公爵之女,原名叫索非娅·奥古斯特,1745年与彼得三世结婚,1762年参与宫廷政变,废彼得三世自立为王。她不信东正教,也不像以往的沙皇那样仇视伊斯兰教。从大的方面看,此时的沙皇俄国是农奴制鼎盛时期,中央集权的国家十分稳固,单纯高压的统治手法也需改变。因此,叶卡捷琳娜在政治上实行的是开明专制。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对伊斯兰教解禁,还出于叶卡捷琳娜的女性柔情。不管怎么说,从这时起不同文明开始在喀山融合却是真的。

宗教文化本身是深奥的,而不同宗教之间的关系更是复杂无比,我在喀山所见所闻所感受的或许是特例,或许是表面现象。但无论如何,在以宗教为主要载体的所谓文明冲突盛行的今天,不同宗教即使是表面的和谐,那也是绝对必须的,给人的感觉也是温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