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寒冰走苏东
10910200000005

第5章 逝者的永恒与撕裂

孔寒冰

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是原苏联欧洲部分的主体,二战期间是苏德的主战场,战况异常惨烈。为了抵御德国法西斯军队,这里的军民浴血战斗,做出了巨大牺牲。为了表彰他们的“大无畏革命精神”,1945年1月和5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两次发布命令,授予伏尔加格勒、塞瓦斯托波尔、奥德萨、基辅、莫斯科、明斯克、图拉、布列斯特、圣彼得堡、刻赤、新罗西斯克、摩尔曼斯克和斯摩棱斯克为“英雄城市”。现今,它们中间有七个属于俄罗斯,两个属于白俄罗斯,四个属于乌克兰。在这次东欧之行中,我先后到了前八个,圣彼得堡以前到过,没去的只有最后4个。如今,苏联已成为渐行渐远的背影。但是,当你游走在这些大小城市当中的时候,苏联的留下来的东西却处处可见。

比如,不论是高耸入去的方形尖塔,或是弹痕累累的要塞遗址,或是巨大的雕像,或是博物馆里的各种展品,它们都用无声的语言向你讲述着那可以用天数的浴血的日子。在这方面,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白俄罗斯的布列斯特和俄罗斯的伏尔加格勒。

布列斯特位于白俄罗斯西南穆哈维茨河与布格河交汇处的一座边境小城,离波兰很近,人口才二十余万。此城虽然较小,但历史悠久,始建于1019年。快进市区的时候,我们看见在路边立着一只白色的巨大手掌形的碑,上面写着布列斯列990周年的字样。不仅如此,布列斯特的名气也很大。1918年,在列宁的坚持下,新生的苏俄政权就是在这里与德国签订了著名的布列斯特和约,靠割地赔款赢得了喘息时间。不过,在中国史书重笔浓墨的这一事件在苏联史书中似乎是为耻辱的一页,少有提及。布列斯特之所以有名,主要是因为它在二战期间的英勇表现。德国对苏开战不到一个月就攻占了包括明斯克在内的苏联西部大部分领土,布列斯特90%以上的城市设施被摧毁。然而,在一座建于1833年的边境要塞中,八千多苏军官兵孤军奋战,阻击几倍于已并有重火力支持的德军,在要塞里抗敌长达32天,大大地延迟了德军步兵进攻的速度。有人说,他们用自己的鲜血、生命和精神创造了二战史上的不朽“神话”。

现在的布列斯特要塞遗址被整体地保护起来,成了一座露天博物馆。在通过向要塞道路两边的绿化带上排列着苏军战旗样纪念碑,碑的每面都有一个英雄的头像浮雕和他们的名字。这条路走到底就是布列斯特要塞。来到要塞,你仿佛置身于当时血雨腥风有战场。穿过在残墙上面用混凝土铸成的星状隧道进入要塞时,你可以听到播放的雄浑的歌声和枪炮声。进去之后,映入你眼帘的是左侧的一个战士匍伏向前的雕塑,面对的空旷之处则有一座混凝土制作的巨大人面岩山和一座高高的死难烈士的方形纪念尖塔。显而易见,这些都是后人建造成。真正的要塞遗址实际上有两部分。环绕要塞的二层楼高的工事,都是砖混结构,墙体都有一米多厚。它们的基本架构还都有,但残缺不全,弹痕累累。第二部分就是要塞里面的建筑物遗址,这时真正意义上的遗址,当初德军用重炮把这些建筑物都夷为平地,包括1918年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的“白色宫殿”。要塞残垣断壁的许多地方都有苏军官兵的头像或姓名,还有他们在此处坚持到最后的日期。透过这些,你几乎可以还原1941年6~7月间这里每一天发生的事情。

伏尔加格勒坐落在欧洲第一大河流伏尔加河畔,1925年之前叫察里津,1925~1961年改称斯大林格勒,1961年以后再次改为伏尔加格勒,后两次改名与斯大林搞个人迷信和赫鲁晓夫搞“非斯大林化”密切相关。与布列斯特不同,斯大林加格勒战役却是二战史中的经典,伏尔加格勒也因此成为一座特殊的名城。与三国的其他城市不同,伏尔加格勒的典型建筑不是金碧辉煌的东正教堂,而是与二战有关的纪念碑和纪念地。介绍上说,它全城有近百座二战纪念碑和几十处纪念地,其中,最有名的是马马耶夫岗纪念碑群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纪念馆。前者是伏尔加格勒制高点,也是当年苏军与德军决战之处。这里的纪念碑群有好几部分组成,入口处是两组名为“世代永记”的反映当时苏军战士英勇战斗情景的巨大浮雕,山岗上矗立着一个85米高连底座共8000吨重手挥长剑的“祖国—母亲”雕像,接下来是有许多感人雕塑的英雄广场和有许多墓碑的哀悼广场。然而,最值得提及的还是圆形阵亡烈士纪念大厅。在纪念大厅中间是一只举着长明火炬的手,由4名穿身礼服的卫兵守着,周围墙壁上的数十面红旗上有7000多名阵亡官兵的名字。后者位于伏尔加格勒市中心,造型比较别致,方形底座托着一个有点像发电厂烟囱似的圆型建筑物。除了外边摆放的诸如“卡秋沙”火箭炮等武器和地下大厅里阵列的当年使用过的武器和战士的遗物之外,纪念馆的精华就是一幅长五米高3米的全景画,它描绘的就是以马马耶夫岗为中心的宏大战争场面。

伏尔加格勒的纪念碑也好,纪念地也好,它们虽然也深沉地述说着战争的惨烈、流血、牺牲和悲伤,但更张扬地展示着苏军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强大及其所取得的巨大胜利。这与布列斯特要塞那种令人压抑的英勇成鲜明的对比。

英雄城市是一段苏联的永恒历史,苏联没了,这些与二战有关的这些遗址、遗物、纪念碑、博物馆等却把它们固定在悲壮的花环上。如果仍同属一个国家,这种永恒同时还会是完整的。然而,如今的这些英雄城市分属于不同的国家,这种永恒也被撕裂了。比如,乌克兰一直想将俄罗斯黑海舰队从塞瓦斯托波尔赶走。再比如,俄乌之间围绕刻赤海峡的争执始终没断。因此,英雄城市的这种永恒对三国民众来说更是五味杂陈,这段历史到底从什么意义上是属于自己的?究竟有哪些是属于自己的?就那场战争对苏联来说,先是灾难,接着是牺牲,最后才是胜利。可是,现在的三国所分担的灾难、牺牲和胜利的比重却大不相同,越是往西的城市灾难越重,而胜利来得越晚。我曾以“贵宾”身份在明斯克参观白俄罗斯的“伟大卫国战争历史博物馆”,在那里,我所看到更多的是白俄罗斯人所遭受的苦难。明斯克是最早被德军占领的大城市,后者在明斯克郊外修建了类似奥斯维辛那样的集中营,杀死了二十多万白俄罗斯人。博物馆里有许多德军屠杀白俄罗斯反抗者的照片。明斯克、布列斯特这样的英雄城市承受灾难的分量更重,做出的牺牲更大,而胜利的到来可能是最晚。比较起来,俄罗斯、乌克兰的英雄城市的“英雄”味道更浓。

逝者的永恒的还在于人们对它永远的纪念,就如那长明火,那总有常新的鲜花,结婚的年轻人在无名烈士墓前的拍照。在这些方面的形式上,三国几乎都是一样的。但在内涵上,谁能肯定他们尊崇和纪念的对象也是相同的呢?如果说这些行为都是在传承一种叫做爱国主义的精神的话,那么,这个国家是苏联还是苏联中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所谓爱国主义不就是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的一种自豪感吗?于是,在这三个国家游走,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除了列宁的雕像是共同的之外,矗立大三国大街上的历史人物却完全不同。彼得大帝站在莫斯科河畔,弗拉基米尔大公站在第涅伯河畔。白俄罗斯历史上似乎没有可与彼得大帝和弗拉基米尔大公这样量级的人物,于是,列宁的各种雕像就多一些,苏联的痕迹也就更重一些。

历史的永恒与撕裂,是审视俄白乌三国过去与现在相与关系的一个独特视角。虽然都是东斯拉夫人,虽然大多数人都信东正教,虽然在遥远和遥远的过去曾同处一国,可是,毕竟各自为国又快20年了。去政治化的列宁也不可能能够将逝去的苏联叫回来,不能将撕裂的永恒再粘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