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寒冰走苏东
10910200000004

第4章 列宁成了俄罗斯的分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如何对待原苏联的政治遗产方面,俄罗斯一直争论不断。如何对待列宁就是一个突出例子,除了将列宁格勒改回圣彼得堡之外,还有如何处理列宁遗体和全国各地大小城市中的列宁像、怎样对待以列宁命名的街道、建筑物等问题。尤其是在苏联解体后不久,这些争论与政治情感的剧烈变动和复杂的党派斗争搅在一起,在俄罗斯社会上引起一阵阵波澜。的确,列宁是俄罗斯历史上一个时代的奠基者。他的名,他的像,他留下的一切都是特定社会制度和特定意识形态的符号。当这种社会制度和这种意识形态突然发生变化甚至消失的时候,围绕有关列宁发生的这一切就不奇怪了。

快20年过去了,列宁今天在俄罗斯境遇到底怎么样了呢?到俄罗斯之后,我特别留心观察,总的感觉是这样的:如今的列宁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去掉了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和情感的色彩,成为俄罗斯历史和现实的一部分。有许多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比如,在俄罗斯的大小城市,列宁的大小不一的雕像随处可见,有全身的,有半身的,站着的,坐着的,布里亚特共和国首府乌兰乌德还有一个巨大的列宁头像。从姿势上看,最常见的是列宁的站像,手有向上挥,也有向下指的,还有插在裤袋里的。此外,在许多建筑物的外墙上有列宁头像的浮雕。就莫斯科街头的雕像而言,最多的还是彼得大帝,库图佐夫、朱可夫这样的军事统帅,普希金、果戈里等文坛巨匠,罗蒙洛索夫、门捷列夫等科学人物,苏联时期的政治家的雕像可能只有列宁的。再比如,在俄罗斯的大小城市,主要的街道几乎都有以列宁命名的。列宁的名字还不只出现在街道上,莫斯科最高处叫列宁山,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叫列宁图书馆,还有列宁广场等等。与前者相似,莫斯科街道多半是以地名、著名的文人武将命名,苏联时期政治人物名字大概也只有列宁的了。

然而,列宁的雕像和名字虽然留下了,但俄罗斯人似乎不再有对它们所承载的政治文化的歌颂和崇拜,对列宁本人也不再有苏联时期那样的歌颂和崇拜。对现在俄罗斯绝大多数人而言,它们表示的只是俄罗斯历史发展一个阶段,只是广场、大街和小巷上的普通景观而已。当然,这样说并不否认少数俄罗斯人(特别是生活境遇不很好的老年人和共产党人)仍然尊崇列宁,坚决反对对列宁墓和列宁雕像有任何不敬的企图与行为。总的看来,对列宁及其载体持极端态度的人还是少数,绝大多数人的心境都是平和的。

列宁成为俄罗斯一部分还体现在红场上的列宁墓和高尔克村。

我去红场参观列宁墓的那天下着濛濛细雨,但参观列宁墓的人仍然很多,排着长长的队,说有近千米绝不夸张。从人们交谈中我发现,参观者以俄罗斯年轻人居多。至少装束和举止上看,几乎所有参观者都是游客。对他们来说,列宁墓不过是红场诸多景点之一,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人们耐心地排着长队,匆匆而进,绕列宁遗像走一周,匆匆而出,没有任何特殊的仪式,一切就这么简单。无论是墓里还是墓外,者有不少警察在维持秩序,但以前像红场无名烈士墓前站得笔直的那样礼仪兵已经没有了。俄罗斯当局对列宁墓的管理还是相当地严格,那也只是把它当作特殊的政治文化遗产来对待。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参观者,列宁墓都不再有苏联时期政治地位和特殊含义。令人值得回味的是,在列宁墓的外边进口处,还有一位长相、装束酷似列宁的。他手里拿着一个苏联国旗和一份《真理报》,到处招揽游客与他一起拍照,每次一、二百卢布,可以讨价还价。据说这种山寨版的“列宁”在红场及莫斯科其他景点还不只一个,他们租房住在莫斯科,可能是专门以“特形陪照”赚钱养家糊口。与“列宁”类似的还有“斯大林元帅”、“勃列日涅夫总书记”和“普京总统”等。我见到这位“列宁”的时候,他刚用手机打完电话,正同“斯大林元帅”站在一起,两人不知在谈论什么,说不定互相询问一下生意情况。此情此景对我来说很新鲜,甚至也有些不可理解,在过去的苏联和在中国都不可想象,但对俄罗斯人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了。没有任何人干预、打扰他们。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列宁由苏联时代的“神”变成了俄罗斯时代的“凡人”。

高尔克村在莫斯科近郊,原本是一所庄园,面积很大,有森林有草地,列宁最后五年是在这里度过的。现在的高尔克村大体上可划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列宁的故居,主体部分是一幢罗马式的小楼,展示的是列宁最后岁月生活与工作的房间和遗物,如卧室、书房、会客室、餐厅、卫生间以及他妻子、妹妹等家人的生活空间。正是在这里,列宁完成了被称为“政治遗嘱”的最后一系列短文和信件。参观时,讲解员还特别将一台打字机指给我们看,说列宁的“政治遗嘱”就是用它打成出来的。第二部分是列宁在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主要是一个大会议室和一个大的书房,里边的物件是从克里姆林宫搬来的实物,并且是按原来的样子摆放。在书房的桌子上,一个名为“达尔文”的工艺品非常有趣,一只脚上夹着圆规的大猩猩呆呆地看着手里捧着的人头骨,似乎在苦苦地思索这猴子咋就进化成人了呢?!第三部分是列宁博物馆,这个建筑物最大,是白灰色的长方本建筑,入口处有两根巨大的圆柱。这里实际上展示了是从十月革命到列宁去世这一段苏俄史,里边有许多实物、照片和档案文件。这个博物馆有一个同名网站,许多东西都可以在上面看到。在列宁故剧附近,还有一条列宁当时散步的小道和列宁去世后遗体移出高尔克的小路,在前者的一端路旁立着一块大理石碑,上面写着列宁1918~1922年生活在这里的字样,而在后者快出高尔克村的一端有一座众人列宁遗体抬离这里的群雕。我来这天是一个莫斯科难得的晴天,但游客极少,碰到几拨游客竟然都是中国人。在参观完列宁故居后,负责讲解的那位俄罗斯老大妈说:“非常感谢你们来这里参观。”我不知道这是一句客套话,还是里边包含着什么别的意思。看得出来,在这里工作的人对列宁还是饱含深情的,但并没有用言语或行为表现出来。除了客观的历史之外,在高尔克村,你看不到任何刻意对列宁溢美的东西,与图拉的托尔斯泰故居和雅尔塔的契诃夫故居没有什么区别,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在俄罗斯呆的时间不长,但我有这样的印象:列宁由苏联时代的“神”回归到现在俄罗斯的一个历史人物,不再有至高无尚的权威,没有人像对上帝那样崇拜他。但是,透过与列宁有关的各种载体,人们也不难发现,俄罗斯并没有否定作为一个强大苏联奠基者的列宁。至于如何评价这个苏联后来发展的种种曲折,那似乎是另外一回事。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人们似乎走出了政治情绪的沼泽,回归一种包容过去一切时代的理性。只是由于往日的历史负担过于沉重,今天的俄罗斯无论是人还是物都让人感到有些发闷,国际化和现代化的程度也都普遍偏低。然而,所有这些似乎都没有影响列宁应有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