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寒冰走苏东
10910200000010

第10章 波罗地海国家之痛

访问完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和波兰之后,我来到了波罗的海三国。在这三个国家中,立陶宛的领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分别为65300平方千米和335万;爱沙尼亚的领土面积最小、人口最少,分别为45277平方千米和134万;拉脱维亚的这两个指标居中,分别为64589平方千米和226万。它们在社会发展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历史上都长期受制于瑞典和沙皇俄国,十月革命后也都一度建立起苏维埃政权,1918~1920年间还建立起独立国家。1939年,苏德秘密条约将它们都被划归苏联势力范围,1940年苏联出兵占领了三国,苏德战争爆发后它们被德国占领。二战后,根据雅尔塔协议,它们再次被并入苏联,成为苏联的最后三个加盟共和国,直到1991年才再度独立。游走在这三个国家,我强烈地感受到波罗的海三国民众对他们国家这种曲折发展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痛楚,进一步还可以感受到苏联与三国之间不寻常的关系。

别了,往日的苏联

里加是拉脱维亚的首都,它位于波罗的海里加湾的道加瓦河口,由老城、新城和旧城等几部分构成。其中,老城建于13世纪初,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同立陶宛、爱沙尼亚一样,拉脱维亚再次独立成国之后在社会发展各方面完全倒向了西方,不仅实行了多党的议会民主制和自由的市场经济,而且加入了欧盟和北约。如今的拉脱维亚已经没有了作为制度的苏联社会主义,但后者的某些标识还存在。比如,在里加老城之外的一片破败旧城区里,有一座二十多层的高楼,这就是典型的斯大林建筑。它虽然无法与莫斯科的斯大林建筑相比,但不仅在拉脱维亚甚至在波罗的海三国也是最高、最大的,往日的辉煌依稀可见。现在,它是拉脱维亚国家科学院所在地,但周边的建筑破旧不堪,与老城和新城的繁荣景象反差极大。不仅如此,摆脱了苏联和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的拉脱维亚,同立陶宛和爱沙尼亚一样强烈地反感苏联和以苏联为载体的社会主义。这三国的民众对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有着另类的解读,即加入苏联意味着他们独立国家的消失,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意味着苏联对他们的“殖民地化”。从这两个角度说,三国对苏联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几乎没有任何的认同感。

独立的艰难

里加城区有不少也拉脱维亚争取独立内容有关的雕塑,如新城区中心广场上的独立纪念碑。它是一个塔状,底座上的四面都有反映拉脱维亚人民为独立而斗争和牺牲的情景有浮雕;在塔的顶端是一个手捧三颗金星妇女的雕像,纪念碑正面有两位荷枪礼兵守卫。不过,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里加老城区自由纪念碑旁的“拉脱维亚1940~1991年被占领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的外形是一个长方体,主体部分是黑色,入口就在它的下面,看上去就有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它的标牌十分特殊,在正面楼体上有一个很大的白色的牌子,中间是两个粗粗的黑道,黑道的上面是拉脱维亚语写的博物馆,黑道的下面是用英文写的“拉脱维亚1940~1991年被占领博物馆”。这个博物馆1993年是由一些苏联时期流亡到海外的拉脱维亚人及其支持者筹建的。从1997年开始,拉脱维亚政府开始提供维持博物馆日常开支的费用和一些研究项目。

博物馆主体部分虽然是上下两层,但以二层为主。2009年是苏东剧变二十周年,许多国家都有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有举办展览的,有召开学术讨论会的。拉脱维亚也不例外,9月中旬我到拉脱维亚的时候,这里正举办“波罗的海之路:1989~2009年回顾展”,展览的副标题是“回首过去,为了将来”。所谓“波罗的海之路”,是指1989年8月23日两百万爱沙尼亚人、立陶宛人和拉脱维亚人为了要求脱离苏联而独立,手拉手从最北的爱沙尼亚的塔林到最南的立陶宛的维尔纽斯组成了长达600公里的人链,这被视为波罗地海三国要求独立的高潮。这个展览的主要是通过图片、图示和一些文字说明来描述当时的三国民众群情激昂的场面。不过,“波罗的海之路”展览是临时性的。这个博物馆的主题还是用大量的档案文献、照片和实物来说明拉脱维亚在20世纪4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社会发展的曲折性,而着重反映出的是以苏联和以苏联为载体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

拉脱维亚和另两个波罗的海国家在20世纪的首次独立只持续了20年,接下来先后被苏联和德国占领。该馆2008年出版的一本小册子名字非常直白,就叫《拉脱维亚的三次被占领:1940~1991年》。书的封面是斯大林1939年8月接见前来签约的里宾特洛甫时两人握手的黑色照片,与下面红底白字的书名形成鲜明对比。在波罗的海三国人民的眼中,苏联和德国都是占领者,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创伤,但苏联更甚于德国。对他们说来,苏联的最一次占领不仅剥夺了三国的独立,而且强行将它们变成了加盟共和国。

不同传统之间的冲突

对于拉脱维亚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后的社会发展,这个博物馆完全是持否定的态度。它试图用各种文献证明,在以后的半个世纪中,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爱沙尼亚一样是被迫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和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发展实际上是去波罗的海化,强行苏联化。与东欧其他国家一样,波罗的海三国正式并入苏联之前不仅社会发展的各方面与西欧国家联系比较密切,而且政治文化传统上也是天主教和新教占主导地位。因此,并入苏联之后,拉脱维亚的社会发展轨道要纳入整个苏联模式。政治体制上,强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经济体制上,强调单一公有制和指令性的计划经济;文化体制上,突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色彩。总之,在这座博物馆里,拉脱维亚人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失去独立的角度对苏联社会主义做出了否定的解释,力图说明苏联社会主义是如何不适合拉脱维亚的国情,怎样阻碍了拉脱维亚的社会发展。

不仅如此,由于与波罗的海的历史传统和政治文化缺乏兼容性,苏联的社会主义与这三个国家的民族主义之间矛盾和冲突难以避免。这个博物馆就用许多档案文献来说明,为了彻底征服拉脱维亚,苏联政府在40年代对那些曾抵抗过苏联军队的拉脱维亚人进行镇压,将他们从正常的社会生活中排除出去,送进“古拉格”(强制劳动营)甚至流放到西伯利亚。展出的档案说,到1949年3月,有43000人(占拉脱维亚当时总人口的2.4%)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直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幸存下来的拉脱维亚人才被允许回来。但是,他们原有的房屋和财产已荡然无存,这些拉脱维亚人无家可归。与此同时,苏联政府还采取大量从其他地区向拉脱维亚等波罗的海国家移民的政策,以改变这一地区的民族构成。就拉脱维亚而言,俄罗斯人在拉脱维亚总人口中所占的比较从战前的10%左右增长到1989年34%,而拉脱维亚人从75%降到52%。苏联化和社会主义化最重要的后果,就是“拉脱维亚传统的社会秩序和文化不复存在”。

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的,而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更是复杂。波罗的海三国成为苏联的一部分,它们在社会主义的生存与发展都充分地体制了上述那些复杂关系,处理起来绝非易事。但是,苏联在处理这些关系的问题上有比较大失误的地方,它后来也为自己的失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它甚至可以说是后来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制度发生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上述复杂性还表现在,虽然苏联解体了,虽然波罗的海三已经独立了,但是,它们之间的历史的恩怨似乎并没有完全了结,还影响着今天的它们和俄罗斯的关系,历史后遗症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消除。

走出里加这个“占领”博物馆,离开波罗的海三国,我心境久久难以平静。我并不完全同意博物馆解说词中提出的所有观点,但能够理解波罗的海三国民众的那种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