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寒冰走苏东
10910200000009

第9章 东正教堂与中国的寺庙

原苏联东欧地区值得注意的地方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不同文明在这里的交融与冲突,而这些文明的主要载体就是天主教、东正教和伊斯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原本是基督教的西东派,前者盛行于拉丁语区,后者则传播在希腊语区。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两大教派的分化也更加剧烈。以君士坦丁大主教为首的东部教会受制于拜占廷帝国,以罗马教皇为首的西部教会则与西欧封建社会相勾结,双方相互分庭抗礼。1054年,君士坦丁大主教和罗马教皇互相宣布革除对方的教籍,基督教正式分裂。东派以“正统性”,故称为正教或东正教。东正教主要流行于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巴尔干半岛的东部。在前三个国家中,建筑物展现出的显著主题之一就东正教。仅就首都而言,莫斯科和基辅的东正教堂最多,明斯克相对少些。在巴尔干半岛,靠东的,如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马其顿、黑山等国都是以东正教为主。

就如同在中国旅游到处看寺庙一样,到这些国家的大小城市去参观,东正教堂也是必定要看的景点。正因如此,在这些地方转悠的时候,我参观最多的建筑物就是东正教堂。只要有可能,不论买票还是免费,我都要进去走上一圈。总的印象是,俄乌白三国的东正教堂外表色彩鲜艳并且对比强烈,多为白色的墙体配上若干金色或蓝色带金点的“洋葱头”顶子。相对来说,巴尔干半岛上的东正教堂外表色彩不太鲜艳,对比不那么强烈,“洋葱头”也多半为半圆型的房盖所取代。在东正教堂里边的装潢方面,俄乌白三国的绚丽明快,而巴尔干半岛的则色冷偏暗。不过,不论是哪里的东正教堂,都比较雄伟。无论是教堂里面还是外边,你差不多都可以看到精美建筑艺术、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还可以感受到厚重的历史。只是由于参观得太多了,我能记住的只是那几个有名的,如莫斯科的救世主大教堂、喀山的布拉格维申斯克大教堂,基辅的索菲亚大教堂、圣米哈伊尔大教堂、安德列教堂、明斯克的圣灵大教堂,保加利亚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贝尔格莱德的圣萨瓦大教堂等等,而更多没有太大名气的教堂的名字我没能记住。

在参观的过程中,华丽的东正教堂和虔诚的教徒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透过这些印象,似乎有许多东西值得进一步思考。如果将东正教堂和教徒与中国的寺庙和信奉者进行对比,还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地方。

这些国家的东正教堂在许多方面与中国的寺庙有相似之处。比如,名气大的东正教堂的历史较为悠久,早的始建于11~12世纪,但更多的是建于18~19世纪。当然,与中国古老的寺庙相比,它们尚显年轻。尽管如此,这些东正教堂也大都饱经苍桑,有些数次毁坏,数次重修。除了战火摧毁之外,也有因其他原因遭到毁坏和被重建的东正教堂。曾为世界上最大的东正教堂莫斯科救世主大堂在1931年被苏共中央下令拆毁的。当时,苏共中央想在它的废墟上修一座社会主义标志的建筑物——苏维埃宫。由于种种原因,苏维埃一直也未能建成。1990年2月,救世主大教堂在原址上开始重建,2000年8月竣工。再比如,许多东正教堂本身就是该国的重点保护文物,甚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在这些教堂中,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和壁画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它们通常代表着某个国家在某个时代的最高艺术水平,有些甚至被称为人类的璀璨瑰宝。在中国,许多古刹名寺也都是如此。比如,这个庙有唐朝的建筑,那个寺有宋代的绘画,而有明清时期东西的寺庙就更多。许多也是国家级文物保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也不少。或许是传承着本民族的悠久历史,或许寄托着本国民众的共同情感,西方的东正教堂(其实,天主教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也是如此)和中国的寺庙都能历史变迁中保留下来,这至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然而,我最感兴趣的还是东正教堂与中国的寺庙不一样的地方。在这些国家,大到首都,小到村镇,最显眼、最高、最有名的建筑差不多都是东正教堂。然而,在中国的城镇(特别是大中城市)最显眼、最高和最有名的建筑物一般都不太可能是寺庙,有名的寺庙几乎都在深山之中,如三山五岳之高处或深处都藏有古刹。这种不同最起码表明了宗教在东西方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上的差别。表面上看,东正教堂居于闹市之中,似乎是难得安宁;而中国的寺庙隐匿在深山,最有可能作为修心养性之地。可是,事实刚好相反。在这些国家,有名的东正教堂大多数都居于闹市中心。但除非个别带有博物馆性质或观光性质的教堂卖门票之外,一般的东正教堂是随便进的。与吵闹的外边相反,教堂里边却是无比的庄重和肃静。在俄罗斯和乌克兰,女教徒和女性参观者在进入教堂时的一定要带头巾,有的教堂还要求象征性的扎上围裙。相比之下,巴尔干半岛上的东正教堂对女教徒和女性参观者似乎并没有苛刻要求。无论人多人少,绝无大声喧哗的。在特别有名的教堂,导游讲解也多是细声细语。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是在默默地看,信仰者不停地用手在胸前划十字。让人感到他们表达的是真正的信仰,当然,如何评价这种信仰非我所能并且似乎也无必要。

中国有名古刹多建在深山之中,外围多为山清水秀,非常清静。但是,寺庙里面却热闹非凡,不远百里、千里甚至几千里前来的游人如织。然而,进庙参观拜访的人们,多半是求福、求子、求财和求禄,功利性极强。以我的观察,即使在那些又是叩首又是鞠躬的香客中真正信仰宗教的人也不会太多。正是由于以游玩为主要目的同时又怀有很强的功利之心,进入庙堂者随意性较强,也不拘小节。更有那导游领着一拨又一拨的游客进来出去,用高音喇叭大声讲解。然而,能够讲清历史,说明知识的导游不能说没有,但更多的都是一知半解,有的甚至乱说一气。不仅如此,为了吸引游人,他们在讲的内容中加上了许多无聊的和迷信性的内容。

除了上面说的不同之外,与中国的寺庙相比较,东正教堂还有两点令我印象深刻。第一,东正教堂里商业气息很淡。比较大的特别是对外开放参观的教堂,里有也都有专门卖与宗教有关的东西的,如蜡烛,圣像、宗教纪念品等等。但是,我从没有见到强买强卖的。一般而言,卖者不多,一二人而已。他们静静地站在或坐在柜台后面,有人买的就卖,没人买就静静地看书或观望。反观中国的寺庙,商业气氛十分浓厚。抛开庙要上市这种极端例子不说,寺内庙外成了推销香、烛的市场,强行推销肯定是一种常态。东正教堂多为石砖结构,信徒可以买几只小小的蜡烛在尊崇者前面燃着,或者买些油加在燃灯上。一进入教堂里面,你可以看到点点烛光,闻到蜡烛或油灯散发出一股淡淡香味。中国寺庙多为木结构,里面点火不行,顶多在诸位观音、佛爷前面的香炉上几柱香,更多、更大的香则是在屋外院内的大香炉里烧的。在那里,拜佛者烧的香往往不是一根根的,而是一把把的,不是细细的,而粗粗的“高香”。结果,寺庙里不是香烟缭绕,而是乌烟瘴气。第二,东正教堂神职人员少,更少见经商的神职人员,除了刚好赶上有宗教仪式,你才可以看到穿着不同的神父之类的人。中国的寺庙不同,抛开有的名刹主持要当CEO这种极端的例子不说,一般的寺庙到处都是僧人道士。其中不少人把门坐堂抽签算掛,忙得不亦乐乎。你进入庙堂若不随缘,哪位坐堂算命的高僧道长送您一句不满意的话,那也足以使你十天半月心里缓不过劲来。

当然,东正教堂和中国的寺庙都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不能用好与不好,对与不对来形容。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走进静静的教堂,望着高高和宽大的穹顶,坐在那供信徒们祈祷的长椅子上,至少能让人们烦躁的心境平和下来。我不信上帝,但是,可在这种近于无声的教堂里,至少能够缓和游走的劳顿。进一步说,在无人打扰的环境里,我有时甚至还坐在那里一本正经地思考费解的学术问题。这在中国的寺庙里是很难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