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理想与自由的歌者:李白
10904800000009

第9章 热爱故乡,深情赞美

李白游学四川,使他看到了故乡的美丽全貌。蜀地是个很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地域,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巴山蜀水之间,藏有很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在孩童时代的李白眼中,春节前后孩子们放的那星星点点的孔明灯,散布在黑夜的天宇里,给人一种很温暖的、充满美好想象的感觉。李白很小的时候就听说了诸葛孔明的神机妙算,对诸葛亮的不朽事业很是崇拜。蜀地春暖花开的时候,还有那不停啼叫的子规鸟(杜鹃),勾起了李白的遐想。这种啼哭的鸟传说是杜宇的化身,杜宇曾率领蜀人开荒种地,兴筑水利。一个英明的国王死后却变成这样可怜的鸟,引起了童年李白的无比同情。他小的时候,看到盛开的杜鹃花,听到杜鹃的啼叫,就起身而拜,表示敬意。那种杜鹃啼叫的声音深刻地留在他对故乡的回忆里。到了晚年,他流落在宣城,见到杜鹃花,就勾起了他对故乡杜鹃的无限情怀。写下了《宣城见杜鹃花》一诗: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李白成长于蜀,长达20余年,巴蜀文化强烈地吸引着李白。巴蜀文化是一种杂交型、复合型文化。在学术思想方面显著的特点就是“杂”,兼收并蓄,杂采众长。川西北是道教的发源地,道教表现出不遵礼法,蔑视权贵,豪放不羁,大胆叛逆的人文性格,从艺术表现形式来看,巴蜀文化的显著特点是浪漫主义,巴蜀文化的特征深深地影响着李白,使李白对故乡更加的热爱。

李白漫游蜀地,行走在艰难的蜀道上,望着极天的大山,感到自己在此间的渺小,他深切体验到的四川的山川之壮美奇绝,禁不住有感而发,写下了《蜀道难》一诗: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何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蜀道难》形象雄伟,感情炽烈,想象丰富,语言夸张。诗人以变化莫测的笔法,通过从古到今,从总体到局部,从山路到行人,以及环境气氛的悲凉、政治局势的险恶等多方面的描写,淋漓尽致地渲染了蜀道的艰险、悲凉和空寂,展现出一幅色彩绚丽的蜀地山水画卷,由此而产生出了一种排山倒海,令人惊心动魄的悲壮之美。这首《蜀道难》,是李白对蜀地山川地形的概括,反映了李白对家乡地貌的准确把握,表明了李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在李白的笔下,还有很多描写蜀地的诗歌,表现李白对故乡山水的无比热爱,并将之融进文学创作中,充分体现了李白的爱乡之情。

峨眉山的险峻是蜀道之难的一个典型。峨眉山雄伟、高耸,是四川的一座名山,李白在川时常登峨眉山,对峨眉山情有独钟,登上峨眉山览胜,觉得它如同在画中似的。李白在石上演奏琴瑟,在浩荡的山云间高声吟唱,很是快意。仿佛忘掉了人间的烦恼,甚至很想得道成仙。李白对峨眉山有着无比的热爱之情。曾写诗颂峨眉云:“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可安息。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诗中充满了对峨眉仙境的幻想,写得生动传神,曼妙无比。

除了登峨眉,李白还对蜀地大都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游览成都时,李白第一次看到大都市的如此盛景,好像进入了飘渺的九天宫殿之中。李白写下了《登锦城散花楼》,其诗中有:“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写出了青年李白初到大都市耳目一新的喜悦心情。

写对蜀地月亮的思念与赞美,或许是李白思乡之情中最能打动人心的部分。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对蜀地月亮思念的诗歌。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归时还弄峨眉月”“峨眉山月还送君”,以及那首脍炙人口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都是写故乡的那一轮明月。李白无论漂泊到哪里,总是忘不了故乡蜀地的那一轮月亮,而那一轮月亮总是勾起他无限的思乡之情。那轮月亮之所以美好,就是因为月亮所照耀的故乡风物之美好,令李白无限的怀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白对蜀中的三峡有着浓厚的感情。“三峡情结”是李白思想感情和诗文创作的重要情结之一。李白在川时即与三峡结下不解之缘,此后其缘日深,其情日笃,直至暮年。他三经三峡写下的三十多篇诗文,证明其“三峡情结”乃事由天成。如“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白帝城边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等等,都反映出了李白对三峡的深情。三峡是孕育李白的圣母之一,李白也给了母亲永不磨灭的回报。

山川河流是一个人故乡情结的具体组成部分之一。江山故土是美丽的,这些故乡最美丽的地方是故乡之子魂牵梦萦的心结,也是艺术创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在艺术创作上,任何一个文学艺术家的创作都深刻地打上了故土的烙印。这也是艺术与国家民族产生深刻交融后的产物。

李白的故土情怀,是他质朴精神的一种外在表现。虽然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但在他的精神世界里,终究有与平常人相通的地方。他对故土的深情,也是劳动人民普遍所具有的,是与劳动人民相通的地方,容易引起广大劳动人民共鸣的地方。

李白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把对故土的爱与思念融入到对整个国家的爱当中去。因此,他对故土的爱在爱国主义情感的范畴中得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