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理想与自由的歌者:李白
10904800000064

第64章 诗歌展示,民族特性

长期以来,在中国民族精神的文化构建上,人们往往过分强调儒佛道等的影响,特别是儒家文化对民族精神的塑造与构建,而忽略了非正统的文化包括文学等的巨大推动作用。实际上,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在中国民族精神包括民族心理——文化的构建上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儒家文化等是以一种教条式的理论来传播的,而李白的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则使儒家这种教条式的理论艺术化和情感化,使之可知可感,通过长期的文化熏陶与积淀,从而对一个人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李白的诗歌,之所以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能深刻地塑造民族的心灵,就是因为李白在诗歌中和在人生中,处处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如自强不息、爱国主义、忧患意识、仁爱精神、自信自尊、奋起抗争等优良品质。这些优良品质的展示,使李白的诗歌和人生深深地刻上了民族的烙印。

李白在许多诗篇中,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如表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的有:《秋浦歌》第十四首:“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就是写劳动人民开矿冶铸的情景。《丁都护歌》“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展示了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两首诗都展示了劳动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公无渡河》中有:“波涛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这是表现鲧禹治水克服种种困难,治理洪水的事情。其中洋溢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鲧禹治理洪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与自然斗争的惊天壮举。

不但如此,李白还借一些亡国之君纵情享乐的历史故事,表现了荒淫无度必将亡国的历史教训。这些反面教材,也是对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之精神的弘扬。

李白在诗歌中还展示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李白的忧患是深广的。他常常想到世间的浑浊,“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沉叹终永夕,感我涕沾衣”。满怀着对朝廷小人当道蒙蔽君主的忧患。他忧人民的疾苦,忧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灾难,“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这种心忧天下的忧患意识正是历代知识分子在历史风云或大劫大难面前表现出积极的忧患意识的动因。

李白在诗歌中还展示了他深刻的仁爱精神。在他的一系列光辉诗篇中,除了忧愤之外,仁爱精神是另一个大主题。如李白对朋友的深情厚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与普通朋友的深厚感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这是对另一伟大诗人杜甫的深刻思念之情。李白不只是爱朋友,爱亲人,还爱整个国家和人民。“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这表现了他对国家与人民所担负的责任。而他对国家与人民的强烈责任感,正是来源于他对国家与人民的深刻的热爱之情。

中华民族精神中的自尊自信之精神,在李白的诗歌中也有多处体现。自尊自信是民族精神中的重要部分,当民族遭遇危难的时候,这种精神往往表现得更加明显。因为自尊,所以不屈服于外来的统治者,在外敌面前始终高昂着头颅。因为自信,所以才相信国家能够有希望,不至于绝望。“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这就表明了李白对抗击叛军的自信。这并不是口出狂言,而是一种高度自尊自信的民族精神焕发的光彩与力量的体现。

李白中年和晚年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唐朝内部矛盾激化,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候。特别是在安史之乱中,有一大批王公贵族们和地方大员们投降叛军,做了伪官,甚至包括宰相李希烈、驸马张垍等。孟子云:“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侵略者的威力面前表现不屈的自尊,是大丈夫的最重要体现。李白是赞赏这种自尊的民族气节的,这种民族气节是源于爱国主义的驱使。

在李白的诗歌中,也表现出了高度的自信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种自信心是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对自己所担负的责任的自信。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信心与对国家的责任心。

最后要说说李白的叛逆精神,这是李白一生最重要的精神之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都表现了他对权贵们的反抗精神。“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等,表现了他对命运与对世事的反抗精神。对朝廷、对君主、对穷兵黩武的政治,李白都有反抗的诗篇。如《战城南》《长相思》《玉壶吟》等,都表现了对统治者的现行政治的反抗。

李白在诗歌中和人生道路上所展示这些精神,正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如果说孔子、孟子、墨子等所倡导的思想,只是抽象的概括,对人起到的是一种警示作用,那么李白则是对这些精神进行了艺术的表现和发掘,赋予了这些精神以灵魂,使之能够深入走进知识分子的心灵。李白正是以他史诗式的诗歌来实现对后世知识分子的教化作用,从而完成对民族精神的塑造的。

总之,李白的人生以及他的不朽诗歌,深刻而全面地展示了民族性格,成为了深刻反映民族心灵的史诗,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