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理想与自由的歌者:李白
10904800000065

第65章 百代词祖,独创诗风

李白的诗歌,并不遵循诗歌的范例,而是自我创作,不拘诗歌的韵律,天才绝伦。有些诗歌,打破诗歌创作的传统,随心所欲,诗歌字数也不严格遵守诗歌的规律,长短不一,错落有致,而且诗的表达颇具词意,它似诗似词,又亦诗亦词。这是诗歌在向词过度。因此李白的这些诗歌,表达了诗歌向词转化的一个方向。

李白的诗歌最像词的是《三五七言》:“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乌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这首诗的词曲均为李白所创,诗表达了难以控制的相思之情。这首诗的表达方式与宋代词具有相似性。白居易、刘禹锡、温庭筠等人的词,也是继承了李白词的创作,从而在中唐时代使词开始有了比较大的发展。

李白的诗歌,类似词的还有一些,如《登高丘而望远海》《战城南》等,这些诗歌,无论从表现方式,还是从诗歌的韵律来看,从神韵上看,都具有宋代词的特点。所以,将李白的诗歌称为百代之词祖,是有很深的道理的。

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表现方式比诗歌更加灵活多样,所涵盖的内容更加丰富,传达的感情更加生动传神,更能打动人心。由于词在客观上具有比诗更加灵活更加自由更加丰富的内涵,因此更适合李白要求自由表达的创作思想和观念。所以,李白在诗歌创作中,出于表达的需要,不自觉地向词方面转化,从而造就了李白诗歌向词方面倾斜的特点。

由于李白的诗歌学习民歌的特点,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歌,所以李白所创作的诗歌接近民歌,必然要求李白的诗歌更加具有民歌的特点,而民歌因为其表达方式的灵活多样,更加带有词的特征,所以李白诗歌带有词的特征是必然的。这是李白学习民歌的结果。

另外,由于李白学习屈原的诗歌创作,对骚体多有模仿之作,如《远别离》《鸣皋歌送岑征君》等诗,由于学习屈原的诗骚,因此诗歌明显带有词的特征。这为宋代的词开创了范例。

李白对词的创造,体现了他在艺术上的创新精神。一方面由于他在诗歌上的杰出成就,他将浪漫主义诗歌推到了无与伦比的顶峰,另一方面他开始看到了诗歌的体制对于内容表达所带来的局限性,要求从诗歌的体制上有所突破,所以在诗歌的表达上不拘泥于常规,天才独创,以他巨人式的创造力终于突破了诗歌原来的表达方式,并以新的表达方式得到了世人的承认。这是惟有李白这样的文化巨人才能做得到的。如果是其他人,不一定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所以说,李白在文化上的贡献不仅仅是诗歌的,而且在词方面,也起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开拓者的重要作用。

李白成为百代词祖,这或许是文学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历史到了盛唐时代,文艺高度繁荣,要求百花齐放,同时也要求在诗歌的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李白作为盛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不断在诗歌的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全新的开拓,从而将他这种不受诗歌形式的约束渐渐演变为词。因此,李白成为百代词祖,也是文学历史发展的必然。

自李白之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刘禹锡,也都非常重视词的创作。白居易作有《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盛火,春来江水绿如兰,能不忆江南。”这是词的名作。刘禹锡亦作有大量的《竹枝词》《杨柳枝词》等,其中有两首《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其词云:“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春过也,笑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樽前,惟待见青天。”白居易、刘禹锡两位中唐时代的伟大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开创了依曲填词的先河。

经过李白的首创,白居易、刘禹锡、温庭筠等人的倡导,词经过唐代的探索阶段,到了宋代就变得盛行起来,并且成为宋代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这其中,李白是有开创之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