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理想与自由的歌者:李白
10904800000062

第62章 人与宇宙,自然交融

李白的一生,深受道教的影响,将宇宙人化和人宇宙化,使他的诗歌变得旷达而豪放。在道教理论中,人和宇宙都是由同一的基础而生的,因此人与宇宙同源。

葛洪在《至理篇》中说:“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这就是说,天地万物都是由气产生的。正因为同源,所以人与宇宙都可化而为一,不分彼此。庄子所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都是讲的宇宙天地与人可化而为一的意思。

正因为李白崇尚道教理论,所以在诗歌创作中不自觉地受到了道教的影响,将宇宙人化和人宇宙化。例如将宇宙人化,这是李白处理自然事物的常用手法。李白心目中的宇宙是有精神力量的,所以在诗歌中将自然赋予了一种人格化,如《题情深树寄象公》诗云:“肠断枝上猿,泪添山下樽,白云见我去,亦为我飞翻。”将白云人格化,使它也通了人情。

如《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与月亮几乎成了知心朋友,无法分开。

又如《对酒》中有:“劝君莫拒杯,春风笑人来。桃李如旧识,倾花向我开,流莺啼碧树,明月窥金罍。”《独酌》中有:“春草如有意,罗生玉堂阴,东风吹愁来,白发坐相侵。独酌劝孤影,闲歌面芳林,长松尔何知?萧瑟为谁吟?”在《待酒不至》中有:“玉壶系青丝,沽酒来何迟,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将春草、桃李、花朵、明月等,天地万物,都拟人化,让人读了感觉到亲切可爱。在李白看来,这些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存在,像人一样在表达着无穷而丰富的感情。从李白将这些事物拟人化来看,他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一种强烈的热爱之情,是李白情深的一种表现。

在李白所作的将自己宇宙化的诗歌中,最典型的是《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首诗写鸟飞云去,喻众人各有所趋,避我而去;唯有敬亭山不舍我而去,无情者反最有情,这正是对人间世态炎凉的讽刺。山中独坐,与物俱化,写出了心中的大孤独感,仿佛如万古不动的大山一样的孤独。

《山中答俗人》诗云:“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首诗中,李白深得道教之旨,心闲无事,似乎与桃花流水等一样悠闲自在,达到了与物同化的境界。这首诗具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妙处,如同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中说“欲辩己忘言”,达到了物我两忘与物同化的地步。

由于李白将自己与宇宙连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诗歌展现出一种与宇宙同在的旷达情怀,心胸里似乎包揽着整个宇宙,整个宇宙也都在他的心中,所以李白的诗歌展示出一种宇宙气息。长江、黄河、山川、银河、云彩、月亮等一切宇宙物体都在李白的胸怀中,并被赋予了真情。这展示了李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旷达胸怀,展示了他对自然界的关切与热爱之情。

在李白的诗歌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的关系。在李白的世界里,他关心自然界里的一切自然及动植物,他与周围的自然界生物都有机地融为了一体。在中世纪,由于科学还不发达,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对立关系。在一个莽莽丛林、野兽横行的自然世界里,自然与人之间的敌对关系是很显然的。但李白所展示的,却不是人与自然间的恐怖、紧张,而是一种和谐交流的关系,一种自然人化和人自然化的互为朋友式的亲切关系。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突破。

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愿望与要求,李白的诗歌把人们带入了一个很完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这种对自然的关怀之情,展示了他内心深处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情,展示了对自然界的博大的爱,是与当时到处战乱频繁,人民生命如草芥一样的现实相对应的。李白的这种对自然的博大的爱,是对现实到处充满仇恨与不可调和的对立关系的反抗,以此来唤醒统治者要体恤生命,建立和谐的人类社会。

在李白这样一个博爱者看来,自然界的一切和人一样,都是有自己生命的。风、河流、山川、银河等,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益处很多美好,人类应该好好感受它们的美,好好与它们交流,从而好好地珍惜它们。如果人不能体恤天地万物,自高自大,则人类就会遭受自然的报复,最后自我毁灭。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如果离开了这些良好的自然环境,就如同鱼离开了水一般,将无法生存。所以,必须协调好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关爱微小生命与亲近自然。

“大智不形,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同样,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天地的大美,在于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相处,在于大自然的美好,在于人能真实地感受到自然之美,怜爱自然之美。李白可谓是能真实地感受自然美的智慧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