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理想与自由的歌者:李白
10904800000060

第60章 诗歌风格,通俗晓畅

大凡初读诗的人,没有不喜欢李白诗歌的,一接触就会喜欢。而对于杜甫,就必须阅历再深厚点了,读的书多了些,才能逐渐喜欢上。读杜甫诗歌需要用一颗沧桑的心灵去体会,而读李白的诗,则是用一种欢快的心情去感受,那种磅礴的气势,清新自然、明白如画的诗句,能够让所有的人都喜欢,让所有的人都能读懂。这也反映了李白诗歌的人民性与大众性。而李白诗歌能够做到大众化,最关键的还在于李白运用了人民的语言与人民的心理、人民的情感来写诗歌。因此能写出人民所喜欢的诗歌来。归纳起来说,就是做到了清新自然,通俗晓畅,是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

李白的诗歌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自然明白。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是几岁的小孩子也能明白。又例如《估客行》:“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把酒问月》:“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等,都写得极其自然明白,就是叫老妇看了也能明白个中意思。能达到这样自然明白的程度,主要在于李白作诗时追求清新自然、通俗晓畅的风格。

李白的诗歌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自然成熟的地步,一是得益于他的个人性格,在个性上,他“明月直入,无心可猜”,也就是说他毫无心计,不是那种胸有城府的人,对待朋友也从来就明月无猜。由于性格上坦率而真诚,在诗歌追求上也要求真诚自然,不忸怩故作高深。明白晓畅的诗歌很好地展现了诗人的真实内心,李白的个性是简单的、豪爽的,所以诗歌也一如他的个性,简洁而豪爽,如一泓清水,一看就能见到底。诚如李白诗歌所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的诗歌就是如此的不饰雕琢,做到生动自然,如同说话一般,但给人的印象却又是如此地深刻。这就是李白以简单来表达复杂的艺术。

另外,李白虚心向民歌学习,也是使他的诗歌明白晓畅的一个重要原因。李白的诗歌与民歌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特别是李白善于学习乐府民歌。在李白现在的诗歌全集中,诗文合在一起,共有近一千篇,其中有一百五十篇左右是乐府,那就是差不多占六分之一,其他近于乐府的歌行还不算。乐府大部分正是民歌。正是由于李白向乐府民歌学习,走通俗化的发展道路,所以李白的诗歌晓畅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白居易写诗,也力求大众化,做到妇儒皆能看懂。他为了使诗歌做到通俗明白,常常在诗歌作成后读给老妇听。如果她们能够听明白,方认为这诗歌是成功的。如果老妇听不明白,他就要重新修改,使诗歌做到人人都能听懂的程度。如他的《离离原上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写得极其浅显易懂,明白如画而又蕴涵深远。他的《长恨歌》《琵琶行》等诗歌,也都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成为历史上人民能够传唱背诵的少数诗歌之一。他死后,唐宣宗对白居易的诗歌给予了高度评价,“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怅然。”这是说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易懂,能够使天下人都明白。

古代的伟大诗人们的诗歌之所以能为广大劳动人民所喜欢,首先在于他们诗歌明白自然,通俗易懂。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即使诗歌作得再好,也不能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接受。苏东坡在文学史上的成就明显高于柳永,但当时柳词却比苏词更加流行,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柳词比苏词更加具有大众性,更能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接受。所谓“井衣巷口皆有柳词”就是说柳永的词作俚语乡音、平凡故事,通俗易懂,很打动年轻情人的心,而且很适合人民传唱。而苏词“须关东大汉,手执铁板,高唱大江东去……”这是柳词比苏词在当时更受欢迎的原因。“杨柳岸晓风残月”、“执手相看泪眼,更无语凝咽”、“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都展示了一种温柔浪漫的美,深深打动人心,且容易传唱,因此能受时人热爱与推崇。

文艺可以是阳春白雪,也可为下里巴人而作,这反映了一个诗人所追求的服务群体有所不同。而服务群体的不同,正反映了诗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为百姓服务,还是为少数知识分子与统治阶层服务。李白的作品能千古而不朽,且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欣赏,就是由于他的清新自然、明白晓畅的诗歌风格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