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理想与自由的歌者:李白
10904800000006

第6章 少年勤奋,杂学博闻

李白在父亲的教育下,年少时就非常勤奋苦读。他的父亲李客博学多才,亲自教李白学习诗赋,还曾要李白背诵司马相如的《长门赋》,聪明的李白能将整篇赋文一字不漏地背诵下来,他那童稚而又抒情的咏诵使父亲很满意。李白就在家父的文化熏陶与教育下成长起来,成了一位少年博学的人。

少年李白在先祖精神的激发下,弘扬苦学精神,获得了大量的知识,这些都是需要艰苦而踏实地学习才能获得的。自古以来民间就流传着关于李白勤奋求学的一则经典故事。

曾经有一回,少年李白因为偷懒而荒废了几天的学业,在外游荡。路上遇到一位老太婆,正把一根粗铁棒在石头上仔细地打磨。李白走过去不解地问:“老奶奶,您这是做什么?”老太婆回答说:“我想把它磨成一根针。”小李白吃惊地说:“这么粗的铁棒,怎么可能磨成针呢?”老太婆回答说:“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绣花针。总有一天它会磨成针的。”李白沉思片刻,从老太婆的话里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回家之后,他想到六十多岁的老太婆尚有铁棒磨成针的信念,自己还年少,却因偷懒而荒废学业,想想真是不该。于是他感悟愤发,从此发奋苦读,手不释卷。他后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从青少年时代的苦读中得来的。

由于李白少年时代即发奋苦读,他日日神游八极,很少关注现实中的世界,有时候家中的佣人来催促他吃饭了,他还不肯放下书本,不肯放下手中的笔。日日这样的用功,有一回做梦,他梦见自己不停地写着字,奋笔疾书为文章,灵感如泉涌,突然之间,他看见写字的那支毛笔上竟然结出了灿然的花朵,美丽芬芳,香气盈室。这就是后世“妙笔生花”的由来,意喻天予其文才。从这则故事也可见李白的天才还是苦学得来的。

古人读书,大抵都要找个清净悠闲之处,才能潜下心来,钻研学问。巴蜀之匡山是李白读书场所,这一传说流传已久。匡山即为李白求访道士不遇的戴天山,《大明一统志》记载:“大匡山,在绵州彰明县北三十里,一名康山。又名戴天山。”李白十多岁之后,就隐居在此苦读诗书。匡山的环境雅致,有盛开的桃花,还有野竹、飞泉、碧峰,以及林间小溪,时隐时现的鹿、仙鹤等,山下有人家,山上还有道观,钟声透着溪水时而传来。这样的环境正适合于读书以及修身养性。匡山至今还保存有李白的读书台。寻访读书台,依稀还可以看见当时李白在此苦读的影子。

关于李白在蜀地的读书生活,与李白保持了伟大友谊的诗人杜甫,曾写诗怀李白道“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可见李白对这一读书处怀有很深的情谊,后来多次与杜甫谈到。读书台是李白少年勤奋苦读的见证。

李白在四川的青少年时代,不但学习异常刻苦努力,而且喜欢杂罗旁搜,看很多杂书。这使李白的父亲一度感到很是忧虑。

一天,李白父亲的一位道学朋友赵蕤,来到李白家里做客。这位赵蕤是川中著名的道学家,与李白的父亲很是友好。他一来到李家,就听见李白的琅琅读书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分明是《庄子·逍遥游》。读书声不但清晰流畅,而且高下有致,疾徐中节,读得有滋有味,有感有情,显然是读书的少年完全沉浸在他所读的古代神话中了。

赵蕤听到读书声,忍不住就问李白的父亲:

“这位读书的公子,想必就是您经常向我提起的少公子李白吧。听其读书声,倒是很聪明的。”

李白的父亲忍不住说:“正是我那孽根祸胎。快满十五了。终日只读些杂书,不成正果,怎么样劝说也不听。”

赵蕤说:“哦,令郎倒是有些奇才啊。”

李客说:“哪里是奇才,倒是不走正路罢了。他五岁发蒙识字,十岁读完了《诗》《书》,以后便再不肯在儒家经典上好好下功夫,只爱杂学旁搜。《楚辞》《庄子》,他百读不厌,可是对举业却一窍不通。”

赵蕤毕竟是学识和见识都很丰富的学者,听说了李白的习性,觉得李白的爱好广博倒是一件好事,不必担忧,他笑道:“你说他是孽根祸胎!可我觉得此子既然博学广骛,若晓之以大义,广之以见闻,何愁他不走正路?说不定将来出将入相,为栋梁之材哩!”

李客一听大喜,说:“你的这一番话使我茅塞顿开呢!”于是,李白的父亲就再也不管儿子学习庞杂的事情了。

李白在青少年时代所受到的教育很杂,各家各门派的学术他都广泛涉猎。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这是说自己对于历代的经典文献都有所涉猎,广泛吸收各种知识,不分门户之见。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经典他都广泛阅览,从而形成了广博的视野。同时,为了适应将来政治需要,他还像古代的苏秦、张仪等那样,很早就开始学习纵横术,他爱发议论,谈论哲学,熟悉汉高祖与楚霸王那样的历史故事,能谈一些政治理论,李白的好友崔宗之说他“清论既抵掌,玄谈又绝倒;分明楚汉事,历历霸王道。”他希望在君主那里能够口若悬河,凭借自己的政治才华使君主折服。可以说,青少年时代的李白,在知识上做好从政与从文的充分准备,是一位知识丰富的杂家。

古往今来的名人,绝大多数都是博学多才的杂家。惟有知识广博,才能使一个人具有宏大的视野,宽阔的胸怀,才能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具有敏锐眼光,全局意识,从而更容易获得成功。

作为一位博闻强记的文学家,李白广泛吸收时代思想的精华,对各家学说都有涉猎,而且都有所吸收,这样就杂各家学说之长,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