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理想与自由的歌者:李白
10904800000045

第45章 英雄末路,追求幻灭

李白流放所经过的路线,正是他当年出川所经路线。从他青年时代杖剑出川到再次踏上回川之旅,这其间一晃便是三十二年。

直到入冬以后,李白才上三峡。两岸的山,高峻陡峭,江面窄得仿佛伸手可触。到了黄牛山下,船走了三天三夜,还没有走出它的范围。这峡中行船是何等地迟缓啊!是何等地艰难啊!真叫人把头发都愁白了。何况李白这流放之身,哪能经受得了这如此漫长难挨的征程。李白愁苦难耐,于是在舟中写了《上三峡》一诗: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千里峡江竟走了两个月,直到第二年开春,李白才到了夔州州治奉节——古白帝城。再往前去就要南下黔中道——古夜郎了。

李白站在白帝城头,百感交集。他想起青年时代从这里出三峡,下长江,东游金陵与扬州……那时的大唐王朝光辉灿烂,欣欣向荣;自己也正是风华正茂,意气昂扬。那时的生活是多么富有青春浪漫的气息,前途是多么光明灿烂。可惜“开元之治”竟如昙花一现。后来国事日非,自己也每况愈下。再后来战乱一起来,社稷在风雨飘摇之中,苍生在水深火热之中,自己也陷于九死一生的境地。最后他吃惊地发现:他这一生的遭遇和大唐王朝的国运竟是如影之随形!

明月升起来了。江上一阵船夫号子飞上城头,是李白儿时就熟悉的乡音。这种声音使他感到无比难堪与刺痛,他简直不忍再听:“故乡啊,故乡,多少年我在梦里把你想望。但此时近在咫尺了,我却不能再继续西上,我也不愿再继续西上。我这一身镣铐叮当,我这一副囚犯模样,怎有脸重见你啊,我的故乡!”李白想到自己一生失意,与故乡近在咫尺,却不得归乡的痛苦,他仰望明月,大发悲吟,禁不住当着故乡人的面老泪纵横,于是写下了《公无渡河》这首诗,对自己的悲剧一生作了自哀自怜的总结。

《公无渡河》一诗云: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径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

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骨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这首诗借一个被发配的老翁不顾妻子的劝阻执意要渡河,结果没于涛涛黄河之流中,来隐喻李白自己一生求索的失败。李白就是那位渡河而死的老翁。李白一生在政治道路上的追求,在追求真理道路上的追求,不就是一位不顾人劝阻,欲渡过波浪汹涌的险流,到达光明彼岸的勇敢无畏的渡河者么?但李白终身求渡这条险河,却没有成功,最后竟淹死在这条河流里,被滔天巨浪和长鲸所吞没了。这是李白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是一出英雄人物的时代悲剧。

李白做这首诗,到最后才真正清醒地意识到,他一生的政治追求是一个悲剧,他承认了这个悲剧。流放夜郎的李白已经意识到他这一生政治求索和精神求索都到头了。他一生苦苦追求,可是到头来却是南辕北辙,于他所追求的目标可以说是天壤之别。这时的李白痛苦之至,但无人怜悯他,所以他只能在流放途中暗自悲怜自己的不幸命运。

李白在这首诗里,为自己画了像,是一个狂而痴的形象。这正是作为一个追求真理的求索者的李白一生的形象。他狂傲不羁,笑傲王侯,不受任何外力的约束,自诩有通天之大材;他执着于自己的理想追求,百折不挠,从来不因打击和劝阻而停止这种追求,他的这种不懈追求的确就像一个痴人和狂人。这个痴人与狂人执着地在世人都避之惟恐不及的湍急河流中苦渡,最后沉没于惊涛骇浪之中。这样执着、倔强、宁死而追求真理的勇敢者形象,正是李白的形象写照。

李白不直接写诗表达自己一生追求的失败,而是采取这种隐讳曲折的方式来表达,实在是大有不甘之意。他不能够痛心地直白表露自己的失败。他是一个好胜者,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这样直白地表露令他感到太痛苦,所以只好采取了这种隐讳曲折的方式来表达一生追求的幻灭。但这种曲折的表达,却比直白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使人更深刻地感受到李白内心处于幻灭之时的巨大痛苦。

李白在连续遭到了两次巨大政治失败的打击之后,心如寒灰,精神生命几乎已经死亡,他的生命正如堕河而死的老叟一样,空留下一具枯骨一般的生命。这样的李白,再挨了三个年头,到了公元762年,就病死在安徽当涂他的族叔李阳冰家里了。有人说他是酒后醉入江里淹死的,这也是很有可能的,但与其说是淹死,不如说是自杀更有可能些,因为这时精神已经完全萎靡完全幻灭的李白,是有可能自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