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理想与自由的歌者:李白
10904800000044

第44章 流放夜郎,深感炎凉

李白起初被唐肃宗判处了死刑,幸得郭子仪、崔涣、宋若思解救和他自己坚持不懈地上书鸣冤,才未落得因附逆而被杀的下场,然而却也未逃脱肃宗的残酷惩罚。肃宗在收复长安后,坐稳了自己的宝座,第二年就开始彻底地清算永王事件,把李白流放到夜郎一带去。

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身陷囹圄之后,世人对他的态度来了一个彻底的大变化。李白由原先大名鼎鼎的文化名人,名满天下、家喻户晓的诗仙,一下子成了叛臣贼子。人们对他鄙夷不屑,避之惟恐不及。一些愚妄的人们更是不辨是非,对他肆意地加以攻击,落井下石,“世人皆欲杀”的呼声一片。就在这生与死、荣与辱的变故之间,李白彻底感受到了人间的冷暖炎凉,他的骄傲与尊严受到了严重的创伤,这使他晚年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李白在还未踏上流放之途时,听说高适做了淮南节度使,又听说永王的大将季广琛受到高适的招抚,率众来归,不但没有定罪,反而升了官。李白就想那季广琛身为大将,手握重兵,而且实际参加了内战,尚且无罪;自己到永王幕中为时不过一月,既无一官半职,又无一兵一卒,算得什么‘附逆作乱’?既能招抚季广琛,想必能给自己以援手。犹豫了半天,最后他写了一首诗《送张秀才谒高中丞》。诗的最后写道:

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但洒一行泪,临岐竟何云?

李白苦苦盼望着高适的回音,越等越失望。不久,就有高适的信件从扬州寄了来,却只有小诗一首:

恨君不是季广琛,无权无势更无兵。

一介布衣等尘土,管仲难救鲍叔卿。

原来,管仲与鲍叔牙贫富不移的交情,早已被高适抛弃了。高适为了保全自己,也不愿意拿自己的高官厚禄来救一介平民百姓。李白对高适的信件深感失望。想到自己当年与高适一起在梁宋呼鹰逐鹿的生活,那亲密的兄弟情谊是何等深刻,而现在呢,一旦沦为阶下囚,这一切就都变了。人情原来薄于纸啊!

不但高适如此,这场大劫难中,过去与他有交往的绝大多数达官贵人,对他都变得淡漠了。他的妻子宗氏拿着他写的上诉书苦苦求人,奔走于权贵之间,想方设法营救李白,也受尽冷眼。这使李白感受到了那些过去待自己友好的达官贵人们的世故,他对这些官吏们感到不满与厌恶起来,写下了《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对达官贵人们进行了抨击,其中有:

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

一朝谢病游江海,畴昔相知几人在?

前门长揖后门关,今日结交明日改。

爱君山岳心不移,随君云雾迷所为。

这首诗刻画出了自己在宫中受宠时人们争相交欢,而一旦自己落魄时人又避之若瘟疫的嘴脸,惟有李之遥对自己友好的态度始终如一,使人分外感激。此诗爱憎分明,对世俗的嘴脸进行了强烈的批判。这是李白在遭受残酷的政治打击后对人情世故的清醒认识,含有批判与警示的力量。

李白在看透了官吏们对自己的态度之后,深感失望,他不再把希望寄托在这些官吏们身上,接受了流放的命运。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春,五十八岁的李白从浔阳出发,踏上了流放之路。

李白带着足镣手铐走向江岸。在春天的太阳下面,他的脸色越发显得苍白,他的容貌越发显得枯槁。将近一年的监狱生活,使他的腰背也显得有些佝偻了。而对达官贵人们的失望,使他的心灵更是遭受了严重的创伤。所以,此时流放中的李白,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衰老得多。

李白来到了江岸上,却蓦然看见一大堆人站在那里。他想:“大概是迎送哪位达官贵人的吧?”可谁知当他走近时,人群自动地排成了两行,原来都是来给他送行的。人们默默地看着他,眼睛里都流淌着泪水,李白心中顿时涌起了一阵感动的潮水。啊!李白浑浊的老眼终于看清了他们的面目,原来都是他过去交往过的一群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朋友,有些李白甚至还叫不出他们的名字呢!这些人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汪伦;有崇拜他,跑了三千多里地才找到他的友人魏万;有曾赠李白双鱼的小吏,还有宣城酿酒的纪老丈,还有许多相识不相识的父老弟兄们,有的甚至都从好几百里之外赶来,身上风尘仆仆的。李白动情地望着他们。他们也深情地看着李白,目送着李白上船,直到李白的船消失在天尽头,这些人仍然依依不肯离开。

李白行到江陵,正准备入三峡,这时已有杜甫的信件寄到了江陵府,等待着李白去取。李白听说杜甫有信件在路上等他,心里万分激动,这个分别快十五年的老朋友,还没有忘记他啊!

李白拆开寄来的信件,原来杜甫处境也很艰难。关中大饥,生计艰难,杜甫不得不携家到秦州投靠亲友。看完信,李白最后读到几首杜甫为他写的诗歌。

《不见》诗云:“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在世人对李白的一片喊杀声中,杜甫坚定地支援李白,赞颂并哀怜他的才能。这样的朋友实在可贵。李白深受感动。

《梦李白》二首:“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这简直就像挽歌了,对他的哀伤与牵挂之情是如此之深,实在令李白大受感动。李白读着诗歌,泪水禁不住纵横而下,在他最失落最痛苦的时候,他深切地感受到了来自杜甫的巨大精神安慰。

李白一生几起沉浮,从一介平民之子到平交王侯,登入龙庭成为皇帝的宠臣,贵不可言。然而转眼间烟消云散,又被逐出宫廷,重新沦为平头百姓,直到遭遇永王之祸身陷囹圄,被流放夜郎,这样的大起大落,富有戏剧性的变化人生,让李白深刻地看到了世人的面目,透彻地领悟到了人间的人情冷暖。所以晚年的李白,在精神上更加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他不再周旋于权贵之间,而是把交往的对象放在下层百姓身上。这对于他最后走向人民,走向民间,是至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