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理想与自由的歌者:李白
10904800000038

第38章 同情关切,下层百姓

李白南下越中,先到扬州,已是冬末春初。扬州是他青少年时代过着放旷生活的地方。那时他满怀梦想,希望能够在大唐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岂知他千金散尽,卧病扬州。从此繁华梦尽,尘世的宠辱兴衰接踵而来,命运跌宕起伏,大开大阖,如滔滔黄河水将他的生命席卷其中,叫他无法躲避,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现在旧地重游,扬州依旧,但物是人非,李白回想起自己这些年来的人生道路,不禁感慨系之,泪下沾巾。

从扬州来到金陵,时值春天,满城花香酒浓。李白想起了二十多年前游金陵时的情景。那时他是多么豪情万丈,志气勃发。他与一帮公子哥们游十里秦淮,登莽莽钟山,观长江浊浪滔天。吃的是“玉盘珍馐值万钱”,穿的是千金裘,骑的是五花马,携的是秦淮河上的玉颜名妓,与一帮文人呼朋引类,好不快活,二十年后重游,却再也没有当年的好兴致了。心垂垂老矣,访问当年的朋友,也已经有很多人去世了,这使李白更加感到伤感。才二十年,人间竟是如此沧桑之变。李白的心已经有了老年的沧桑之感,不再像过去那样朝气勃发了。

怀着惆怅与沧桑之情,李白离开金陵,来到丹阳。运河边一队纤夫赤身露体,拖着满载巨石的上水船,在乱石滩上匍匐前进,沿途唱着悲哀的《丁都护歌》。烈火般的太阳,使他们的血液都快凝固了,掬起一捧河水来,却一半是泥土。他们就用这泥浆似的水勉强润了润嗓子,又挣扎向前。李白站在岸上目送他们远去,心中感到无限的酸楚,想起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竟不觉流下泪来。同时,一阕新的《丁都护歌》便从他肺腑中涌出: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诗中“芒砀”一词,是大、多之意,与旁唐、沆砀、莽荡、旷荡意同。“石芒砀”为石头又大又多的意思,全诗是写劳动人民在炎热季节里拖船的痛苦实情,诗里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李白青年时期,初出三峡之际,也曾看到过纤夫拖船,也曾听到过他们的号子,心中却不曾如此伤感。那时他还梦想着平地青云,实现自己济天下苍生的理想,大手一挥就改变了劳动人民的命运,而现在,当他从宫廷被放逐之后,对自己当年的政治理想彻底失望,不由得将目光真正地投向下层百姓的命运,真正关注他们的生活,他的心真正与劳动人民同悲苦了。当船夫们“心摧泪如雨”时,自己也不禁“掩泪悲千古”了。

李白这一时期的《秋浦歌》其十四首中,有“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这是写冶炼工人的艰辛生活,与《丁都护歌》相似,都是反映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的优秀诗篇。

李白经过长安放逐这一个人生阶段之后,经历世事沧桑,对劳动人民的态度有了一个巨大的进步与转变。过去,他游走在上层社会,很少看到人民的生活。而且那时由于功名心切,使他对劳动人民的生活有些熟视无睹,他总是盼望着凭借个人的才能实现与君主平起平坐,然后凭借自己的才能去影响君主,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从而改变劳动人民的命运。那时,他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和同情是抽象的、飘忽的、笼统的。但经过放逐的打击之后,统治者们的腐朽与堕落令李白感到失望,他在精神上越来越与统治者决裂。这一时期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一系列浪漫主义杰出作品,深刻地反映了李白与统治者在精神上的决裂。此后,他深入到劳动人民的生活中去,与他们共同经历痛苦,反映人民的苦难生活,特别是在安史之乱中,更是对劳动人民的苦难给予了巨大同情。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步站到了人民的一边,对于深受压迫的人民充满同情。不但如此,他对统治者发出的愤怒抗议也表达了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情绪,使他成为劳动人民利益和苦难的代言人。这样,李白在精神上与人民融合在一起。

经过长安放逐之后,李白对劳动人民超越亲情的同情,是一种更为博大的爱与同情,它不带功利性,是发自内心的仁爱和同情,具有平等性,充满温情,显示了李白同情不幸者,关心弱小者的美好心灵,显示出诗人人性的光辉。

李白对劳动人民的深厚同情心,虽然比不上杜甫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深刻,但李白能够在对君主和权贵们感到厌恶之后,将关注的目光及时地投入下层社会,表明李白对劳动人民本来就具有深厚的感情,只是过去因为挣扎于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忽略了。李白与杜甫,虽然人生的道路有很大的不同,杜甫更多生活在下层,而李白则更多游走在上层社会,但他们对劳动人民的爱与同情心却是一致的。由于他们与劳动人民血肉相连,所以能够写出深刻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诗歌,因此,也才能成为劳动人民所热爱的伟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