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理想与自由的歌者:李白
10904800000036

第36章 心怀宫阙,不改忠心

曾子概括孔子之道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作为一个最根本的人生准则,很受孔子重视。在封建时代,忠君与爱国几乎是对等的,忠君即是爱国。因此,作为臣子,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应该对君主保持忠心。

李白在被唐玄宗放逐宫廷,无所作为,只好重新温习他早年学得的剑术。尽管李白对长安城的权贵们恨之入骨,对君主也深怀抱怨之情,但他对长安依然深怀感情,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重新回到长安,对君主也深为怀念。

李白离开长安后,常常遇到有事情要去长安的人,这时李白的感触总是异常的深刻,既勾起了他对无限痛苦往事的回忆,又对长安隐隐还存在着某种期待,期待着唐玄宗能重新诏他入宫,他好继续效力于朝廷。然而,随着时间的渐渐推移,这种希望似乎越来越渺茫,但他内心的这种对宫阙的怀念之情却也像春草一样在滋生蔓延,无法除去。

天宝四载(745年)秋,也就是李白遭到放逐之后的第二年,他来到山东单县,送族弟李况去长安。李况被唐明皇诏入京,送别的宴会很是隆重,满堂的送客都向李况依依惜别,并向他祝贺高升,预祝他成为唐玄宗的宠臣。这种热闹场景勾起了李白对长安的无限思念,于是他独自一人早早别了宴会,来到一座孤独的高楼,看着月下落叶纷纷,北斗西移,丝桐之声和琴弦亦绝,月光像雪一样洁白。李白遥望长安,却不见长安之人,心里异常沉重,作了首《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况之秦》,其诗云:

尔从咸阳来,问我何劳苦。

沐猴而冠不足言,身骑土牛滞东鲁。

况弟欲行凝弟留,孤飞一雁秦云秋。

坐来黄叶落四五,北斗已挂西城楼。

丝桐感人弦亦绝,满堂送客皆惜别。

卷帘见月清兴来,疑是山阴夜中雪。

明日斗酒别,惆怅清路尘。

遥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

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

一朝复一朝,白发心不改。

屈平憔悴滞江潭,亭伯流离放辽海。

折翮翻飞随转蓬,闻弦虚坠下霜空。

圣朝久弃青云士,他日谁怜张长公。

李白在这首诗歌中,表达出了浓浓的恋阙之情,并表明了对君主的忠诚,对报效国家心怀深刻的愿望。从中可以看出李白对宫阙是深怀复杂感情的。这其中既有爱,也有哀怨之情,但探究起来,多的是对君主与宫阙的怀念之情,是渴望能够重新回到宫阙实现个人理想与抱负。

李白还在很多送友人入京的诗歌中表明了对长安的思念之情。如《金乡送韦八之西京》:“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这首诗很直白甚至剖心沥胆地直接表明了李白对宫阙的思念之情。其中“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之语,充满了奇思异想,是别人绝不可及的。

李白后来重游金陵,登上金陵凤凰台,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前,李白看到玄宗日益昏庸,小人当政,大唐危机日益显露,心情更加沉重,他虽然身在江湖而心悬魏阙,登台远眺,西望长安,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了这首诗。

可见,李白虽然被唐玄宗放逐,但心还是担忧着国家的命运与兴衰,这使得他对唐玄宗充满了特别复杂的感情。对于唐玄宗,他的感受不是一两句话所能表达的,而且始终还是爱多于恨,这远不同于对待那些昏聩而又嫉贤妒能的臣子。李白之所以对唐玄宗表示了很强烈的依恋,渴望再度为唐玄宗服务,主要是因为唐玄宗对李白还是很惜才的。在宫廷时,唐玄宗虽然只是把李白当作一个解闷的乐子,但唐玄宗将他从远方诏入宫廷,降辇相迎,亲为调羹,说“您是老百姓,可是您的大名能让我也知道了,如果不是平素道德高尚,如何能到这样?”可见唐明皇对李白的尊重。而且,李白走出宫廷时,唐玄宗也赏赐给了李白大量的黄金,对李白是很客气的。君主能如此对待一个点缀宫廷的文人,多少表明了对李白诗歌才华的赏识态度,因此令李白感到莫大的荣幸。即便是具有强烈反抗意识的李白,也不得不承认他对君主深厚的感激之情。正因如此,他渴望重新回到宫廷就是很正常的了。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范仲淹的名句,也道出了历史上几乎所有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对君主的感情。即便是被君主放逐远方,那种思君之情依然不改,这是他们对国家的忧患感使然。李白一生多次受到政治迫害与打击,但无论何时,他始终都不以己悲,始终一如继往地关怀社稷,体现了他心忧天下的圣人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