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理想与自由的歌者:李白
10904800000035

第35章 卧枕梁园,欲济苍生

李白在鲁地送别了杜甫,来到河南大梁一带访古,已经两个多月了。这两个多月中,李白一直郁郁寡欢,失望和悲哀沉重地压在心头。他多想把它们一下倾吐出来!在黄河岸边面对黄河水写的《将进酒》是他的一吐幽愤之作,但这还并不能完全表达他这一个时期的梦想破灭与痛苦。

李白在黄河边的开封一带暂时定居下来,作为他从长安放逐之后漂泊的中心。之所以隐居于此,因为开封是一个交通枢纽,出山可以再度回到长安,可以归隐嵩山,可以东去江南,还可以去东鲁看他的爱子。总之,在大梁可进可退,是一个理想的隐居之地,满足了他暂时归隐,待机而动的多种理想追求。

还有,开封一带是梁园故地。历史遗迹很多。梁园,又称梁苑,是汉代梁孝王修建的园林宫殿,这个地方曾经是古代名士与豪杰风云际会之处。然而将近一千年过去了,梁园只剩下一片败瓦颓垣,古木涸池。过去的一切繁盛人文都水流云散,一去不返。李白想起逝去的古人如此,今人也是如此,古人今人都将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万分伤感,西望长安归不得,只有黄金买醉,暂卧梁园,希图待机而动。他借酒浇愁,借诗遣怀。

李白经常徘徊在黄河岸边的这一片废弃而荒凉的遗址上。

李白炯然的目光穿越千年的历史时空,仿佛看见昔日这园中的高大平台上,梁孝王正在大宴宾客,他仿佛看见司马相如、枚乘正在即席吟咏,得意地朗诵着他们的诗文,他仿佛看见台下碧绿的水池旁边,伶人们正在清歌妙舞。阮籍的咏怀诗突然出现在他的脑际,他便拍着栏杆吟诵起来:

“徘徊篷池上,还顾望大梁。渌水扬洪波,旷野莽茫茫……羁旅无畴匹,俯仰怀哀伤。”

吟着吟着,他恍惚觉得眼前一片洪波浩荡:“啊,我的故乡在哪里?我的前途又在哪里……”阮籍的诗非但不能为他消忧解闷,反而使他更加感慨。梁孝王这样的人也找不到。感慨间,于是作了《梁园吟》一诗:

我浮黄河去京关,挂席欲进波连山。

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

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

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渌水扬洪波。

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

人生达命岂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

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

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

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

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

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

舞影歌声散渌池,空馀汴水东流海。

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

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

歌且谣,意方远。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这首诗是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出京游梁宋而作。吊古怀今,引出信陵君、梁孝王、枚乘、司马相如、阮籍等古人,他们曾经在这片土地上风云际会、惊天动地,但现在都逝去了,这使李白对历史的沧桑产生无穷的感慨。同时想到自己一事无成,不能像这些英雄人物一样名垂青史,心中更是无限哀痛。只有以酒买醉,高卧东山,希望能待机而起。李白在无奈归隐之时,还能够具有如此宏大的政治理想,表明了李白对国家的忧患之心与参与政治的决心是永远不会磨灭的。虽然遭受了政治打击,但欲济天下苍生的政治热情还是高涨着,这反映了李白虽然远离了政治,但对国家的忧虑情怀却是一如继往,永不变色的。那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以天下为己任、兼济天下的情怀,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李白在这一时期写的《行路难》三首中,也表达了理想难以实现的痛苦,但在失意的时候,仍不忘济天下苍生的理想,决不甘心眼前的失败,相信自己有朝一日能乘风破浪济沧海。其《行路难》第一首诗云: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在离开宫廷之后,就再也没有回长安,就像他再也没有回到故乡四川一样。李白出长安后,实现政治理想的机遇就更加渺茫了。这时候的李白,也慢慢步入了老年,人生不得志的沧桑感悟也更加多了起来,但无论如何,李白始终无法忘怀他的欲济苍生的志向。

李白选择梁园这个曾经有大量显赫历史人物存在的地方作为归隐之地,也是为了激发他不忘兼济天下苍生的政治理想。李白在这里归隐,是借这些英雄历史人物来陶冶自己的政治素养,使自己能够磨砺成材,养精蓄锐,待时而发,实现自己欲济天下苍生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