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理想与自由的歌者:李白
10904800000032

第32章 反省自己,离开宫廷

作为君主的唐玄宗,他将李白从大老远的山东召来宫廷,原以为可以将李白作为一个宫廷的点缀和寻乐的玩偶,没有想到李白却给他泼冷水,揭他的伤疤,使他感觉到很没有脸面,自然开始渐渐冷淡李白。李白来到宫廷的第三年,终于耐不住宫廷的寂寞,禁不住宫廷中奸佞小人的轮番攻击,向唐明皇提出辞呈,唐明皇答应了。

李白从宫廷走向民间,这种重要角色的转变,是异常艰难的。能实现这样巨大的人生转变,关键在于他能常反思自己的思想与行为,经过许多年对自己思想上的反省与探索,终于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历程,完成了精神上的涅磐。

李白的青少年时代,由于当时物质生活的富有,大唐显示出一种欣欣向荣的太平盛世气象,因此李白在这段时期内养成了豪放豁达、自由放任的性格,决不是那种为了求得一官半职而折腰的人物。李白在壮游天下和隐居安陆十年中,虽然被迫长期干谒权贵,被权贵们所压迫,但他的自由之精神还是没有被压抑和埋没,只是由于困境被迫收敛了一些。被唐玄宗召入宫廷的三年中,李白曾写过许多为帝王、贵妃、高官显贵歌功颂德的文字,那种纸醉金迷、摧眉折腰的生活方式无疑是对他人格尊严的否定。与常人不同的是,李白时时能感受到这种生活的屈辱,能时时感到自己人格的扭曲,常常反抗这种生活,对这种生活进行反思。随着他对这种生活的深入了解和不断醒悟,他最后选择放弃这种生活,走出宫廷,而不是像别人那样越陷越深,无以自拔。在这一点上很少有人能够像他那样。

事实上,当李白第一步踏入长安宫廷,一进入那玄机莫测的宦海时,他就立即感到自己的不适应。“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由来紫宫女,共妒青蛾眉。”便是李白对宫廷内部斗争的本能反感,此后三年李白的生活是在那种嫉妒氛围中挣扎。这三年,独立还是依附的困惑,就一直缠扰着李白。本来,这所谓“依附”是暂时的,也是作为文人必须的一种生存方式,是实现其政治理想和解决现实生计问题的一种必要手段。因为其他历朝历代的文人也都是如此求生存与发展的。但李白却一直为此经受着身心的煎熬,决不随波逐流,时时反省自己,最后终于清醒地鼓起勇气离开宫廷。

李白在宫廷时,出世之心也很强烈。在《感兴八首》中有:“鲁连及夷齐,可以蹑清芬。”表明自己有出世之心。在《古风·松柏本孤直》中有“长揖万乘君,还归富春山”,表明自己即将归隐离去的愿望。在长安宫廷的三年,李白内心时时荡起的是归隐的愿望。这表明他虽然身在宫廷,而心在四海。

李白反省自己人生的道路,蓦然发觉他在过去所追求的“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愿望不过是黄粱一梦。他在长安宫廷三年,求皇帝欣赏他,求那些官僚贵族能够提携他,但上层社会几乎所有人都对他冷眼相待,杨贵妃在唐明皇面前吹枕头风,阻止皇帝提携李白,高力士也在杨贵妃、唐明皇面前诋毁李白,这些人思考的是自己的荣华富贵,根本没有把李白这样的旷世奇才放在眼中。严格的等级限制、出身异族的劣势以及统治者的荒淫无道,决定了李白的哀求不能得到他们的同情与提携,相反却屡屡受到当朝权贵的玩弄与打击,李白宫廷三载,在统治者那里受到了巨大的屈辱与创伤,他也一次次地反省,一点一点地看到了统治者的虚伪与阴暗,一点一点地与统治者疏远,最后终于走上精神独立与精神强大的道路,走上了一条最终与统治者决裂,分道扬镳的道路。所以,离开宫廷,李白实现了自我反省,精神涅磐的觉醒。

在中国古代的文豪中,以陶渊明为典型的许多文豪最后都走上了弃官之道。这是他们痛苦的精神反思与探索之后,最后选择的道路,他们尽管殊途同归,但选择这条道路,却是他们生活阅历之丰富和精神境界之豁达到一定程度后,自由的意识觉醒和反抗意识全面爆发后的必然结果。当统治者一次次残酷地打击、压制、玩弄、践踏他们,使他们精神上无所依托,事业上看不到出路,将他们几乎逼迫到灭亡的境地的时候,他们的自由意识和高傲的人格也充分地爆发出来了。于是,与统治者决裂也成为必然。

李白与其他文豪一样,起初都是想在政治与官场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但后来发现要实现这种价值几乎不可能,而且付出的人格代价太沉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所以他放弃了这种追求,开始转而追求一种自在的人格和不委屈以累己的生活,这实际上是一种个性的觉醒,一种求自尊,求内在人格和回归人本性的生活方式的觉醒。

李白与宫廷诀别,其实也是李白个性发展的必然。虽然,李白追求功名富贵,追求实现理想抱负,但李白的个性不适合于官场争斗,他不能压抑自己的才华和性格,而宫廷的贵族们及皇帝都是需要他俯首贴耳地屈服的。

李白与官场分道扬镳,实现了他精神上的涅磐。这种涅磐使他彻底失去了求功名的机会,使他与官僚贵族之间的最后那一点联系中断,从此他在精神上与百姓之间的联系更密切了。他从此脱胎换骨,真正走上了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道路。

敢于反省自己的行为与精神,从而纠正已偏离了正确人生轨迹的航向,这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这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这种反省往往需要付出很大的意志力和精神上的痛苦。特别是反省后作出重大的抉择,而这个抉择关系到一生,这对人来说是艰难的。因此,有勇气反省,然后有勇气舍弃和重新选择,这才是真正的反省。那种虽反省但固执不改并不能够算是反省,相反,却使人陷入精神痛苦的漩涡,最后只能是毁灭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