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理想与自由的歌者:李白
10904800000029

第29章 写吓蛮书,灭蛮气焰

李白这一时期在宫廷里享尽了荣华富贵,不但翰林院中其他的人望尘莫及,就连三品五品的文武官员中也有人看了眼红。这大红大紫却并没有使李白感到快乐,不久他就对这种生活厌烦起来。他想,当初来长安是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辅弼君主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可是现在呢,整天却只能供皇帝享乐和消遣,政治理想一点也没有实现,这算是什么生活呢!于是李白闹了好几回“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脾气。天子以为李白是喝酒喝多了,所以也不在意。作为一代雄主唐玄宗,在朝廷上享有绝对权威,绝不允许任何自由分子在朝廷上对他的政治指手划脚,而且他对李白的自由风格与习性很是了解。

由于李白长期得不到重用,心里感觉很是郁闷,想出长安也出不了,又无法继续他以往那样的自由生活,因此心情非常沉郁。每天他看见窗前那笼中的鹦鹉,感觉就像自己被关在那笼中似的。

忽然有一天,宫里太监又来叫李白了。李白照样是喝得酩酊大醉。太监忙端来一碗水,洒在李白的脸上醒酒。李白醒过来,一看这些人,心里很是郁闷,想又是皇帝要召他进宫写什么风花雪月的歌词了,于是无精打采地跟随着这些管事的走了。

可是这一回把李白请去的地方却不是在后宫,而是在威严的朝堂之上。李白感觉奇怪,满朝的文武大臣也都列于两旁,凝神屏气,一声不吭,样子很严肃。而这时朝廷之上站了一些从西域来的外蕃使者,扬眉竖目,样子神气得很。看着李白醉熏熏地来到朝堂之上,外蕃使者忍不住笑了,气焰更加嚣张。他们用西域语言大声说:“这个醉鬼也能认识我国文书吗?哈哈,堂堂一东土大唐之国,人口数千万,却也有黔驴技穷的时候。难道大唐真的无人了吗?”外蕃使者用西域语言说的话,全朝堂上只有李白一人听得懂。他听了外蕃之言,立即明白了大致原委,眼睛里闪出愤怒的光芒来。

原来当时西方的蛮夷之族对唐朝心怀不满,屡次侵犯和骚扰唐朝边境。这一次竟然向大唐朝廷下了挑战书,但书信是用蛮文写的,而且字细小如蝇,连辨认都很困难,更不用说读懂这蛮文。那是蕃人的统治者有意看大唐是否有博古通今的杰出人才,而当时朝廷里的衮衮诸公中,竟没有一个人能够认出这上边的文字,于是送来挑战书的蛮夷使者们气焰更加嚣张。唐玄宗在束手无策时,想到了李白,这样一个聪明绝顶的诗人,或许能够帮他解围,于是派人将李白请来了。

李白听一执事朝臣说明了事情的原委,立即就涌起了对这般气焰嚣张的西域使者的满腔厌恶和气愤,还没有看那西域的外蕃文书,就用洪亮的声音对玄宗皇帝说:“陛下,那西域文书,没有什么难的,长安城中很多普通百姓都能识西域文字,臣就是其中之一。臣愿为陛下翻译西域文书。”

唐玄宗一听大喜,忙叫人把文书送到李白手里,并说:“你也不用翻译了,朕信任你。你看了后立即起草一封给西域的文书,叫他们西域使者当场看看我大唐才子李太白的风采!”

李白透过惺忪的醉眼,接过外蕃文书一看,果然认识上边的蛮文。那文书上对大唐天子多有辱骂之词,并不再对大唐天子称臣。看到外蕃具有挑衅性的文字,李白的气愤顿时涌上心头,不可遏止。借着醉意,他吩咐太监高力士为他磨墨,唐玄宗亲自走下宝座,为李白牵着纸,李白于是挥舞着手中的那支如椽之笔,开始在纸上飞笔写将起来,人们的目光都跟随不上李白的笔法,字体龙飞凤舞,气魄不凡,文字更是潇洒风流,横扫千钧,很快就写好了一篇和蕃书。这篇文书对外族的侵略持仇视的态度,在文书中,严厉驳斥外蕃的挑衅行径,用最严厉的语言恐吓侵略者,称他们如果入侵中原大唐,必将灭亡,因为大唐国早已作好了准备,严阵以待。

李白的答蕃书写的铿锵有力,义正词严,答蕃书中洋溢着很浓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给了外族侵略者强烈的抨击和震慑。

唐玄宗看了答蕃书,大声说:“好,好,朕有李白这样的人才,此生无忧矣。李太白有廊庙之器啊。朕当好好重用!”

外蕃使者一看到李白写的答蕃书,那样气势非凡,文才风流,刚才还很嚣张的气焰此刻熄灭了,怔怔地站在那里,对李白不觉特别地敬畏起来。

于是,朝臣又都庆贺唐玄宗,说玄宗有识人之明等等一番恭维之言,最后又是“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之类的高调。

李太白醉写《吓蛮书》,是李白三年宫廷生活中在政治上最有名的一件事,对于李白来说也是三年宫廷生活中最得意、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是最能展示李白爱国思想的重大政治事件。李白对外族侵略者的愤怒之情在文章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与发挥,充分展示了李白的爱国思想与才情。李白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了浓烈的爱国思想,使他更受到人民的喜爱。

刘全白的《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载:“天宝初,玄宗辟翰林待诏,因为和蕃书,并上《宣唐鸿猷》一篇,上重之,欲以纶诰之任委之。”这就是写和蕃书的记载。后来民间就流传有《李太白醉草吓蛮书》的故事。看来李白醉写吓蛮书这一件事是真实的。

由于李白在宫廷里所从事的政治活动有限,没有机会参与一系列的国家大事,所以不可能有机会施展他的政治才能,只能从这些细小的事情中体现出他的爱国思想,展示了他忠贞的民族气节。此外,李白出生于西域,所以有可能在童年时期从父亲那里学到一些西域的文字,从而在这起事件中展示他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