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理想与自由的歌者:李白
10904800000022

第22章 初游长安,忧心国家

开元十八年,李白北上长安,亲眼目睹了长安城的宏丽气象和朝仪之盛,但也看到了王公贵族斗鸡走马,举手遮天的煊赫气焰,这使他对大唐盛世有了强烈的危机感。后来,他北上太原,结识了还是小兵的郭子仪,慧眼识英才。回安陆后,举家迁东鲁。在东鲁,他嘲笑鲁地儒生,与孔巢父等隐居徂徕山,称“竹溪六逸”。由于长期的隐居和干谒,名声大震,终于被皇帝诏入长安,他踌躇满志,“仰天大笑出门去”,认为施展抱负的机会终于来到了。到长安之后,他受到贺知章的推荐与赏识,玄宗皇帝对他给予了特殊的礼遇,在朝中他蔑视权贵,桀骜不驯,表现出了高度的人格尊严;他维护国家利益,醉写吓蛮书,表现了爱国思想;他反对侵略战争,表现出了正义品格。由于李白的傲然得罪了朝中权贵,唐玄宗将他“赐金放还”,但他从此也对长安的宫廷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李白在安陆隐居,受尽了官僚们的欺压,为了寻找出路,终于在开元十八年初夏时节离开安陆,前往长安。

这是李白第一次来长安。初望长安,李白就被长安城宏伟的气魄给征服了。

长安城横亘在渭水平原上,远远望去,就像九天里的宫阙,连绵起伏,一眼望不到边。走近一看,长安的城墙高大雄伟,气势壮观。整个城墙一周有八十里。李白牵马走在城门前,但见行人熙来攘往,秩序井然。再往上望,是一带整齐的城堞,站着头戴羽盔,身穿金甲,手执长戟的禁军。再往上望,就是巍然耸峙的城楼,它的飞檐山脊和雕梁画栋好像嵌在蓝天上,直看得李白头晕目眩,脖子发酸,方才低下头来。

李白进得城来,一早就往朱雀门大街,看到了对面皇城前文武官员上朝时的情景。那些官员是何等的显赫与气派,都有豪华的车马,有些甚至还有车队,好不威风。这叫李白对这些人心生羡慕,他想有朝一日要是能进入这些官员们的行列,辅佐帝王,实现自己安五湖,济苍生的志向,然后功成身退,学范蠡、张良,游五湖,戏沧海,那该多好啊。

接着,李白又去逛了东市和西市。长安的两市货物丰盛,琳琅满目,不计其数,有很多东西是李白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这使李白真的感觉到长安城就像神仙住的地方!天下再也没有比这里更加美好的地方了。李白真想一下子就把整个长安城游遍,但那么多好的景致,怎么可以在三天五天之内游完呢?于是李白只好住进一家客店,然后到楼下的茶社坐下,要了一壶茶,几斤牛肉,一坛葡萄美酒,然后慢慢地品味起长安城的繁荣富贵来。

李白刚一落座,喝了几口酒,就听见邻桌有几个人在议论着宫中斗鸡之事。这使李白产生了兴趣。

“今年二月,皇帝下诏,让朝廷百官每逢休息的日子,尽兴游乐。从宰相到员外郎都各赐钱五千,专作游乐之用。斗鸡场、跑马厅的生意更红火了。”邻桌一个吃客对他的同伴说。

“他们光是看看热闹呢?还是也赌输赢?”李白听得此说,感觉很吃惊,于是急忙问邻桌。

“当然赌输赢,比咱们老百姓排场大多了。拿斗鸡来说,他们不但几千几万地下注,还专门养着斗鸡小儿训练雄鸡呢!长乐坊贾昌那小子就是靠驯鸡当上官了!”邻桌说,“这世道真是变了。如今长安城的人们都说,‘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

李白听了,简直不能相信。他想起开元初年,皇上纳谏诤,焚珠宝,禁女乐,罢奏祥瑞,亲耕藉田,种种英明措施,虽古之圣君也不过如此。可是现在,不过十几年的光景,皇帝就变得这样了。这使李白初来长安时的兴奋一下子烟消云散了。

李白出了酒店,走在长安最繁华的朱雀门大街上,忽然看见一辆豪华马车急驰而来,行人纷纷躲闪。李白以为是什么贵人来了,也连忙靠边躲避。车子走近后,李白打量车上的人,但见车上坐着一个年方弱冠的少年,穿得阔绰,头上戴着一顶大红冠的顶子,神气十足,仰头朝天,鼻子翘得高高的,好像呼出的气都要冲到半空里去了。“这是谁呢?”李白问路旁一个行人。行人却不敢大声说话,一直等到车马走远了,才说:“你看他头上不是长着大红冠子吗?”李白一想:“莫非他就是神鸡童贾昌!”行人说:“正是,当初这小子跟咱们一样穷的,只因皇帝一时高兴,就得道升天了。”李白听了,真的不敢相信眼前的真实。

李白在大街上转了一整天,直到华灯初上,才回到客店里。本来很想马上写几首诗把长安歌颂一番,但刚一构思,那个翘得很高的鼻子老是挡住他的思路。他想歌颂帝都的繁荣富裕之气象,但皇帝重视享乐,斗鸡走狗之徒横行的事情又使他对国家的命运充满了深切的忧虑。他不由得以兴奋而又充满忧患的心情写诗来记叙他的所见所闻。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

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

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

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

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当涂何翕忽,失路长弃捐。

独有扬执戟,闭关草太玄。

这首诗开始写了盛唐繁荣强大的峥嵘气象,但李白的眼光不仅是歌颂盛唐,更重要的是他那一双炯炯慧眼使他从表面的繁荣看到隐藏着的社会矛盾,以强烈的忧患意识,看到了在盛唐强大繁荣气象下,潜伏的重重危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与警世作用,反映了李白的忧国意识与爱国之情。

当时唐朝的现实也的确如李白所揭露的那样。由于唐玄宗经过长期殚精竭虑的理政之后,感到一种极大的身心疲惫,对永无尽头的政治事务产生了难以言说的厌烦。此外,开元之治的巨大成功,国泰民安的景象,也让他陶醉了,在道家清静无为观念的支持下,他开始躲进深宫与一群美丽的妃子进行彻底的放松,享受着人生的乐趣。把政治事务交给了李林甫、杨国忠等打理。所以,李白看到这样的景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李白过去的三十多年间,生活在大唐的太平盛世里,他以为国家正繁荣昌盛,及至他来到长安,生活的视野进一步扩大,看到朝廷与宫中的腐朽糜烂,所谓的盛唐气象实际上是一个空壳,这使他开始变得清醒,对盛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使他的忧国之心强烈起来。李白对国家的忧患之感从此就成为他心灵的主要重负,个人命运的忧患就退居了次要地位。这反映了他心忧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伟大情怀。李白由过去忧自己的前途而变为忧国之情,这个转变是巨大的。而推动这个转变的,就是李白始终所具有的爱国忧国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