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理想与自由的歌者:李白
10904800000020

第20章 干谒失败,求仙访道

数次以诗文干谒失败,使李白心灰意冷,于是在从政与学道两条道路之间徘徊。干谒失败了,他只好重新隐居在安陆附近的山里,让人上山采矿石,学炼丹,学道术,求仙访道,炼丹服药,云游四海,过与世无争、脱离社会体制的退隐生活。这实在是出于一种无奈,但没料到他的这种隐居生活也有人反对,使他不得安生。

远在扬州的孟少府不知究里,对李白的状况很是不满。他当初推荐李白来安州,是希望李白能飞黄腾达,好使自己也有举荐之荣光的,可是现在李白却是一副落水狗的样子,这让孟少府感到很失望,于是他写信给安陆的官吏,说安陆的官吏不应该让李白隐居山林。还特地写了一封信给李白,信中对李白也含着责备,并希望他早日得个一官半职,既不辜负许老员外殷切的期望,也不枉他孟少府介绍一场。

孟少府这封指责的信件激起了轩然大波。

不但孟少府批评李白不该在安陆附近的云梦泽隐居,后来安陆的地方官吏,再后来外地的官吏,也都干涉起李白来了,对李白的隐居形成了一致的讨伐声势。这使得安陆的地方官府承受了巨大压力,也使李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原来,要做隐士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在玄宗时代,隐士也是一门走俏的职业,它是走向成名的一条快速通道。既然如此,那就不是人人都能做隐士的了,因为并不是人人都能成名。要想做隐士,得有做隐士的背景,否则就会遭到官员和民间势力的一致反对。李白原来在四川时,与赵蕤一起做了几年的隐士,但那是四川,山高皇帝远,而且他那时还是个小青年,无人来找李白的茬,而且赵蕤是一个著名的学者,名望高,没有人来打搅他们。但现在是在离东都并不遥远的安陆,官员们对隐士的关注就要比四川严密得多。所以李白这样一个没有多少背景的西域胡人长期隐居在安陆,就会有人来找他的麻烦。

另外,当时正处在开元盛世的繁荣时期,国家政治还算清明,唐玄宗好大喜功,不喜欢人们去做隐士。所谓“盛世无隐者”,隐居就是对他们的统治表示不满,所以统治者自然要大加干涉,想方设法杜绝这种现象在他们治下发生。李白因为诗歌上的名声渐涨,人们自然更加关注他的去向,他受到巨大的压力与挑战是很自然的了。

然而,就在全国官吏对李白的一致声讨声时,李白并没有畏缩,而是勇敢面对挑战,积极应对,正好借着扬州孟少府写文书给安陆官吏一事,就题而发,代安陆的官吏写了一篇《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书信中他充分表达了自己学道与从政的理想,书信的最后说:

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

李白借安陆官吏的嘴,把自己的平生之志和暂时隐居山中的原因表白了一番。他以奔放的激情表达了搏击风云,翼申所能的抱负和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他要当一名宰相,把天下治理得太平,功成身退,学张良和范蠡。这种比较成熟的政治理想与愿望,是在他壮年时期形成的。李白的这番话,表明了他这一个时期理想主义、反抗精神和英雄性格得到了全面的成熟。

李白在与官僚们相周旋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玩弄与欺骗,他逐渐对官僚们感到失望。在逐渐看清了他们的真面目后,他不得以只有出外,去拜会当时有名的隐士,以求得在道学上新的进展。

李白早年游历江陵,见到当时有名的隐士司马承祯。此人一见李白,就连连惊呼他有“仙风道骨”,这不啻是对他学仙的一种最大鼓励。李白作了《大鹏赋》,用寓言形式记叙这次会晤。此赋通过“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形象,抒写了他远大的抱负。他以大鹏自居,把司马承祯比作希有鸟,表示他们要共同超然于物外,实现道家的理想。

随后,李白又认识了道教中的另一个著名人物胡紫阳,此人在道家中的辈份,相当于司马承祯的弟子,在随州有餐霞楼,李白的好友元丹丘即学道于此,为胡紫阳的弟子。李白常到这里来与他们谈玄论道。胡紫阳作为道学大家,理论精深,但李白并不觉得深奥难懂,相反,他的理论李白能听懂十之八九。他与胡紫阳可以堪称是“神交”,常常在餐霞楼上学仙论道,有时胡紫阳邀请李白一起吹玉笙,于是餐霞楼上仙乐飘飘,鸾凤齐鸣似的,像在仙境中一般。在餐霞楼上,他们还发誓要一起游历天下,遍访名山,老于云海,志不可夺。可见当时李白在学道上的决心之大。

尽管李白与胡紫阳、元丹丘一班人求仙学道,却还是不能忘怀于世事。在学道时,他还时刻等待着从政的机会,这是他与纯粹道徒之间的区别。他还是在学道与入世的痛苦中徘徊。

李白还与元丹丘在嵩山学道,元丹丘也是一个著名的隐者。高山之峰,远离尘俗,月夜孤魂,清幽雅致,能承天地日月之灵气,是很好的修道之所。李白就在这样的地方与元丹丘共同隐居,彼此亲密无间,同衾而眠。而且他们还一同渡过颍水,访问隐士。他在《题元丹丘颍阳山居》中,有“仙游渡颍水,访隐同元君。忽遗苍生望,独与洪崖群”。这是与元丹丘共同访问隐士的仙游生活。这里他们仿佛达到了道家的高邈境界,遗忘了天下苍生,与群崖达到了物我同为一体的境界。可见他们这种修道生活在身心上的高度惬意与自由。他们同受自然的沐浴与熏陶,心灵更加高洁、淳朴而美好。

李白学道的同时,尽管还身怀出仕的愿望,学道还是学得很成功的,特别是他跟随这些道家的著名人物学道术,对他影响极大。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修道之中,对道术的领悟深刻,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而且,容颜也愈来愈达到了道家所追求的境界。如有“仙风道骨”“眸子炯然,哆如饿虎”“双眸光照人”等,以至一到长安,贺知章老人惊呼他为“谪仙人”,都与潜心修道是有重大关系的。

不仅如此,学道还对李白的心灵、性格、人格、生死观、诗歌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学道使李白向往心灵的自由,向往求仙归隐之清净无为的生活,在性格上豁达豪放,不拘于俗,最终达到神仙式自由超然的境界。并且使李白摆脱了世间尔虞我诈的现实的约束,身心都得到放松,使他饱受压抑的心灵获得一丝自由,使痛苦的精神暂时得到某种喘息。

李白那种豪放豁达、无拘无束、自然天成的诗歌风格,无疑也是受到了求仙学道生活的影响。李白在道家“清净无为”思想的影响下,诗歌创作闪耀着一种真情、真性、真美,有一种奇伟瑰丽的艺术性。他狂傲不拘、飘逸洒脱的气质也来源于这样的心灵基础,例如李白的庐山诗作,最多的是道家思想。笃信道教精神的李白,看山观水有特具的道家本色与个性,他的大量描山绘水的诗作必然着以浓厚的道家色彩。“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等,都表现出了浓厚的求仙学道的气息。

此外,李白诗歌广为流传,还在于它含有深刻的哲理性,也是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他的诗歌中反映天道自然无为思想、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表现出反抗腐败的现实,冲破一切人为束缚的精神,他写出了大量的反对腐朽统治,轻视尧舜,破弃礼法,指斥不合理现实,嘲笑鲁儒和追求自由的战斗诗篇,表现出了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都是因为受到了道教的影响。

在他的仕途生涯中,多次举行了入道仪式。正因为如此,李白在不少诗作中也表现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反映在他对待人生的态度上,便是消极颓废,觉得世事无常,一切皆空,致使他沉湎浪游,纵酒归隐等,这显然是受到道家消极因素的影响。

道教影响了李白一生。早期是以道家的处世态度去追求儒家的入仕理想。入宫后用道教的处世态度来对待皇帝和权臣,因而在仕途上失败,但在文学上获得空前成功。李白是在对道教虚幻的神仙世界的追求中,丰富了神奇的想象;充满了诡谲瑰丽的流动意象;养成了狂放不羁的个性,豁达生死的人生态度,形成了奔涌狂放而又奇绝瑰丽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