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秩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能降低交易成本和融资成本,保证竞争行为的有序开展,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1.我国信用环境状况
我国目前社会经济生活中不讲信用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诚信正在成为一种极度稀缺的资源,这种现象严重侵蚀着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根基。
(1)企业之间“三角债”和相互拖欠货款现象十分严重,坏账损失率过高。据统计,我国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呈逐渐上升趋势。2001年全国企业“三角债”高达1.5万亿元;因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因恶意违约造成的直接损失约55亿元;因“三角债”和现款交易而增加的财务费用达2000亿元。近几年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又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企业目前无效成本约占销售收入的14%。
目前,欧美各国企业80%~90%的交易采用赊销方式进行,而我国企业目前平均赊销率不足20%。除此之外,我国企业坏账损失率高达5%,而发达国家平均只有0.2%~0.5%。以美国企业为例,美国企业的坏账率是我国企业的1/10~1/20.同样是1亿元的销售额,美国企业比我国企业少支出1100万元。
除了应收账款总量过大和坏账损失率过高外,企业应收账款的结构也不合理。据有关部门对全国57469户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调查显示:在7887亿元的应收账款中,属于拖欠的应收账款约有5500亿元,约占全部应收账款的70%;而账龄在3年以上、事实上难以收回的约占24%。从拖欠的原因来看,类似“三角债”或指令性的“政策性”拖欠占8%;由于企业破产倒闭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占15%。
(2)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屡见不鲜,并有不断恶化的趋势。据统计,在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开户的6万多家改制企业中,约有50%以上存在着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存在逃废银行债务的改制企业与改制企业总户数之比,工商银行为49%,农业银行为48%,中国银行为57%,建设银行为47%;改制企业在工、农、中、建和交通银行的贷款本息共计5564.78亿元,经认定逃废贷款本息达2290.64亿元,占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41.2%。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和企业拖欠银行贷款是相互联系的。当销货企业不能及时收回货款、归还银行贷款时,银行的不良贷款必然增加;而银行不良贷款增加会减轻对企业回收货款的促进和推动力度,进而助长了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的行为。
2.造成社会信用环境恶劣的主要原因
(1)信用观念扭曲,信用意识不强。社会上存在着“欠钱有理”、“遵守信用是笨蛋”等扭曲心态,而拖欠货款的企业得不到应有的处罚反而因此受益的现象更加助长了信用观念的扭曲。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存在着对应收账款漠不关心的现象,导致应收账款余额居高不下,应收账款账龄普遍偏长。
(2)政府行为不规范,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维护社会信用不力。政府出于政绩或寻租等自身利益需要,对市场的失信行为听之任之,导致市场环境恶劣,严重损害了社会信誉的基础。
(3)法律体系不健全,执法不力,导致拖欠者不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处,反而得到了好处,进一步助长了失信行为的蔓延。
(4)没有建立统一的社会信用体系。统一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能够使失信者无法立足于社会,使失信者站到全社会的对立面。但是,缺乏统一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使失信者得不到应有的严厉惩处。
我国目前的信用环境很不乐观,并且形成这种状况的因素在短期内很难消除。因此,企业应该对所面临的宏观信用环境有清醒的认识,保持足够的谨慎,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