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气场大全集
10894000000011

第11章 做最好的自己,彰显气场(3)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原子弹炸得体无完肤,可是在短短几十年之后,却成为经济强国,它成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当时日本在二次大战结束后,经济一片萧条,日本企业界从美国请来一位叫戴明的管理学博士。戴明博士去日本之后就告诉日本人一个观念——每天进步一点点。他说,企业只要能够每天进步一点点,这个企业就一定能够茁壮成长。就这么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观念被日本人采用了,所以,日本的企业都在研究每天如何进步一点点。这个信念造就了松下、本田、三菱的成功,使日本快速成为经济强国,这就是后来日本人所说的“改善管理”。

日本人几乎都不用发明任何新的东西,他们通常都是模仿,模仿别人已经有的东西然后加以改善,就像索尼发明随身听,虽然他们不是发明收音机的人,可是能够把收音机改善成为随身听,就是源于这个信念。到现在,日本的先进企业评比,最高的荣誉奖是“戴明博士奖”,可见日本人对戴明博士的尊重程度之高。

后来,陷入困境的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又把戴明博士请回去,他们开始相信戴明博士。戴明博士依然告诉福特公司:“每天进步一点点!”不久后,福特公司从处于倒闭边缘变成了一年营业额超过60亿美元的巨人。

实际上,人生也就是一个追求比昨天更卓越的过程。

每个人对成功的看法都不一样,但有一点毋庸置疑,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只要我们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明天能比今天进步一点点,这样的过程就是成功。

有首儿歌脍炙人口,“啊门啊前一棵葡萄树,啊嫩啊嫩绿地刚发芽,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呀,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啊树啊上两只黄鹂鸟,啊嘻啊嘻哈哈在笑它,葡萄成熟还早得很呐,现在上来干什么?……啊黄啊黄鹂儿不要笑,等我爬上它就成熟了!”蜗牛努力地往葡萄树上爬,过程是艰辛的,但因为有目标、有理想,也甘愿忍受这份艰辛。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蜗牛的精神,我们可以不断地攀登自己生命的高峰,每天进步一点点,终有一天,我们可以在无限风光的巅峰俯视和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

每天进步一点点,这是蜗牛的精神,也是成功的绝招。只要每天踏踏实实地做一点,哪怕事情再小,时间长了,当你回望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已经走出了很远。

有一个美国教练,他始终以“每天进步一点点”这个观念作为自己的执教之道,从而成就了很多球队。洛杉矶湖人队以年薪120万美元聘请他来当教练,帮助他们提升战绩。教练来到球队之后要求12个球员:“可不可以罚篮进步一点点,传球进步一点点,抢断进步一点点,篮板进步一点点,远投进步一点点,每个方面都能进步一点点?”球员一想:这么容易,进步一点点当然可以了。很快,湖人队成为总冠军。教练总结说,因为12个球员一年在5个技术环节中分别进步1%,所以一个球员进步5%,而全队进步了60%。

生活中,只要我们每天进步一点点,那么一年就进步365个一点点,持续这样做,人生中任何一点点差距都有可能在几年后差距十万八千里。每天进步一点点,是我们工作所需要的,也是我们一辈子的事情。这就是我们每天的目标。

很久以前,有一个很有才华但不得志的少年,他整日郁郁寡欢,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总是寻找不到成功的途径,于是他来到了一个寺院求教一位很有名望的长老。

少年在禅师面前不停地倾诉自己的不满与压抑,禅师始终微笑地看着他,整整一天,他才倾诉完内心的苦闷,然后他请教禅师自己如何才能找到成功的方法。禅师将一把小茶壶递给他,对他说:“什么时候你用它把院子里的那口井浇满了,你也就找到自己的成功了。”

少年来到井旁,一下子愣住了,原来那口井的井口和水面的差距有好几米,就这么个浇法什么时候才能浇满?虽然有疑虑,但他自己也没什么更好的办法,于是就照着禅师的话去做了。

1年,2年,3年……直到少年变成青年,井里的水不仅没升高反而降低了不少,原来这口井比四周的农田高一些,当农田缺水的时候,井里的水就流到农田下面帮助灌溉。青年着急了,他跑到禅师身边求救。禅师还是笑眯眯地听他的诉说,最后,递给他一个更小的茶壶,告诉他:“继续浇水。”青年没有办法,只有继续浇水。

又是1年,2年,5年,直到10年,青年变成了中年人,他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浮躁,虽然井水依然在下降,但他已经能微笑着对待一切。虽然他还是一无所有,但是因为20年来他不间断的努力,四周的农田始终生长得很好,即使是在干旱的年份里,也可以为农民带来丰足的衣食。周围的百姓把他当做农田的守护者,从自己的付出中,他得到了尊敬、满足、踏实以及喜悦。20年前的忧虑、哀伤已经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成就感。水依然是不满的,但他的心已经满足。他明白了:成功不只是财富的积累,而且是人生的积累、幸福的积累,只要今天比昨天好,就是一种进步、收获。

如今,飞速发展的科技,越来越快的节奏,越来越浮躁的人心,功利性和短视让很多人迷失了自我。他们对人生的追求变成了只看眼前,只争朝夕,希望今天播了种子,明天就收获果实。他们满世界地寻找秘籍,他们满世界地问人:给我部《葵花宝典》吧,我明天就能发财。殊不知即便拿到了武功秘籍,也仍需要刻苦的练习,假以时日,才能最终成为武林高手。

一步登天做不到,但一步一个脚印能做到;一鸣惊人不好做,但一股劲做好一件事可以做到;一下成为天才不可能,但每天进步一点点有可能。每天进步一点点,听起来好像没有冲天的气魄,没有诱人的硕果,没有轰动的声势,可细细琢磨一下:每天,进步,一点点,那简直就是在默默地创造一个意想不到的奇迹,在不动声色中酝酿一个真实感人的神话。

永远不满足自己的现状

有一个徒弟跟随师傅学艺多年,他自认为已经把师傅的本领都学到了,便去向师傅辞行。

“师傅,我已经把您的手艺全学到了,可以出师了吧?”

师傅望了望得意洋洋的徒弟,笑着说:“你去装一大碗石子来吧,要装得满满的,直到装不下。”

徒弟很快装来了满满一碗石子,师傅问:“满了吗?”“满了!”师傅随手抓起地上的沙子,沙子慢慢地渗入石子中,没有溢出来。“满了吗?”师傅再问。“满了!”师傅又倒了一杯水下去,仍然没有溢出来。

徒弟这才明白师傅的良苦用心,从此踏踏实实地跟师傅学手艺。

一个人永远不要有“满”的感觉。唯有“不满”,方可不断进步,最终由“不满”趋向于“满”。

许多人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就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有了很大的收获,非常了不起,甚至对别人不屑一顾。这也就是人们平常说的骄傲自满。其实,这是一种认识的误区,也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平凡的人之所以一事无成,就是因为他太容易满足于现状。

青年时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若从此而心满意足,那将是获得最终成功的障碍。“10岁神童,15岁才子,过了20岁就只是平平凡凡的人了。”这句话,说透了其中的含义。

北宋时期,民间出现了一个“神童”,名叫方仲永。方仲永在五岁那年就懂得作诗,他的才能是无与伦比的。如果他进书院读书,长大之后,肯定是普天之下难得的人才,还有他那天生就有的才能,可是他绝对的优势。可方仲永的父亲认为仲永是天生的神童,不必接受后天的教育,同样可以出类拔萃。结果,方仲永长大之后,智力比平常人都还不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能满足于现状,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设定新的目标,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更辉煌的人生。

现实中,贫困的人常能白手起家;反之,继承父母财产的人却往往家道中落。如此看来,没有欲望的人,就好比没有上发条的钟表一样。而要想让钟表走动,就必须费些力气上紧发条。

美国富翁比尔·盖茨从微软退休之时,一项计划正在轰轰烈烈地实施,那就是捐掉他全部580亿美元的个人财产。在接受英国电视节目“Newsnight”采访时,比尔·盖茨表示,这是他和妻子共同的决定,“我们希望以最能够产生正面影响的方法回馈社会”。

所谓“最能够产生正面影响的方法”,就是向社会捐献他的全部财产,一分都不留给孩子。而此前,比尔·盖茨也曾公开过他的遗嘱:其个人财产的98%将捐献给他和妻子名下的基金会。事实上,比尔·盖茨在慈善方面已经做得够多了,他之前的捐款就有数百亿美元之巨,即使只捐很少的钱也无损其个人形象,他怎么就能不给自己的子女留一分钱呢?他难道忍心让孩子们白手起家,根本不考虑以防万一?其实,比尔·盖茨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虽然没有留给孩子金钱,但是他留给了孩子如何做人的道理,留给了孩子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劳动来创造自己的生活的能力。试想,如果他的孩子获得了那么多的金钱,是否会止步不前、安于现状呢?

显然,比尔·盖茨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只有那些不满足现状、渴望不断地改进自己、时刻希望攀登上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并愿意为此挖掘自身全部能力的充满激情的人,才有希望达到成功的巅峰。

摩托罗拉公司是世界财富百强企业之一,是全球芯片制造、电子通信的领导者。公司在完善自身的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方法——设立了“畅所欲言箱”和“建议箱”,员工可随时抽取表格,署名填写有关建议和意见,公司主管领导必须及时给予答复。有一次,一名职工因食堂菜咸提了意见,很快得到反馈并做了改善。对员工的各种合理化建议,公司都有答复,即使目前执行不了,也要有说明,以保护大家的积极性。

同时,每个员工都要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小组的活动,就是“让顾客完全满意”的英文缩写。这个“顾客”的内涵是广义的,除了产品用户之外,还包括公司内部的每一道工序。其目标是以最完善的工作质量,赢得下一道工序的满意——职工利用业余时间,针对工作中的某一难题,通过集思广益,来决定问题、选定方案、采取行动、评价结果,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美国《幸福》杂志在评价摩托罗拉公司时指出,摩托罗拉公司是质量管理的坚持者、技术革新的先驱者、新产品的实践者。

当有人试探地询问摩托罗拉公司是否还有缺点时,该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笑着回答:“我们的缺点就是永远不满足现状。”总之,正是由于摩托罗拉公司这种永不满足于现状,追求令顾客完全满意的新思维,使得摩托罗拉公司最终成为世界知名的企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