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气场大全集
10894000000012

第12章 做最好的自己,彰显气场(4)

在温州商人之间流传着一句口头禅:“十万元不算富,百万元马马虎虎,千万元才算起步。”可以说,温州商人最开始的吃苦与务实精神是为了改变贫困的生活现状。当他们的事业有所起步时,当他们的生活富裕起来后,他们就变得更加“不安分”起来,总想获得更多的发展、获得更多的财富。这种精神就是温州商人所表现出来的永远不满足现状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使他们成为“中国的犹太人”。

诚然,与“不满足现状”观点恰恰相反的是“知足常乐”,当前,很多人都提倡无欲无求、要满足于现状,并认为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实际上,这两个观点并不矛盾,一个人在奋斗的过程中不要满足现状,但要接受现实、满足现实。

做个永远不满足现状的人,你的人生将会更精彩。

学习能力代表竞争力

很多人离开学校后,往往把书本一扔,以为从此再也不必读书学习了。其实不然,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谁忽视了学习,谁就会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被淘汰。

活到老,学到老。大凡杰出的人,都是终身孜孜不倦追求知识的人,在漫长的人生经历中,即使再忙再苦再累,他们也不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学习既是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又是他们在逆境中的精神支柱。在他们看来,知识是没有止境的,学习也应该是没有止境的,学习使他们的思想、心理和精神永远年轻,也使他们的事业日新月异。

有人问爱因斯坦:“您可谓是物理学界空前绝后的人才了,何必还要孜孜不倦地学习?何不舒舒服服地休息呢?”爱因斯坦并没有立即回答他这个问题,而是找来一支笔、一张纸,在纸上画上一个大圆和一个小圆,说:“目前情况下,在物理学这个领域里可能是我比你懂得略多一些。正如你所知的是这个小圆,我所知的是这个大圆。然而整个物理学知识是无边无际的,对于小圆,它的周长小,即与未知领域的接触面小,它感受到自己的未知少;而大圆与外界接触的这一周长大,所以更感到自己的未知东西多,会更加努力去探索。”这是多么好的一个比喻、多么深刻的一番阐述啊!

“生命有限,知识无穷”,任何一门学问都是无穷无尽的海洋,都是无边无际的天空……所以,谁都不要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而停步不前、趾高气扬。如果是那样的话,则必将很快被同行赶上,很快被后来者超过。

曾在2008年抗震救灾直播中潸然落泪的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赵普就十分重视学习,他把学习作为一辈子的事。

“在自我成长、自我教育的过程当中,我发现学习是一件终身的事情,是一辈子都要去做的事情,而且不能懈怠。”赵普在做客人民网访谈时,谈到了他对学习、对生活的理解,他给自己的评价是“勤奋”:“我从来没有偷过懒。没有说我这几天可以懈怠,我可以不做。我脑子里总在想着我应该做些什么,我应该去努力地完成什么。”

从赵普的身上,我们能悟到很多道理:学历代表过去,只有学习能力才能代表将来。持续学习,虚心请教,才能少走弯路。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大龙街住着一位远近闻名的老寿星——隋伟清,她一生爱好学习,年近百岁时还参加了街道办的英语学习班,能讲一口熟练流畅的英语。为此,西岗区政府授予她“学习型百岁老人”称号。

隋伟清幼年时读过私塾,文化素质较高。在旧社会,她遇到过许多坎坷和磨难,依然不忘读书,先后读过《四书》、《五经》、《烈女传》、《幼学琼林》及许多古典小说和诗词,其中不少书籍读过多遍。隋伟清认为,经常读书不仅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舒心娱情,还能找到精神寄托,化解烦恼,增强人的思维能力,促进大脑细胞的新陈代谢,预防老年痴呆症,延缓衰老。隋伟清虽已百岁高龄,但她思维活跃,反应机敏,一点也不糊涂,身体也很健康,很少生病。

这一年,大连市提出要建设学习型城市,隋伟清知道后积极响应,主动报名参加了社区办的英语基础学习班,成为全市年龄最大的学员。街道考虑到她年龄大,出行不方便,坚持教员登门上课和辅导,却遭到老人的拒绝,她说:“我的身子骨很壮实,不会出现意外,经常出来走走有利于身体健康。”她参加英语班学习后,对自己要求很严,一般不请假。经过两年来的学习,她的英语水平提高很快,许多英语单词会写会背,日常可用英语同外国人交谈,还担任了居委会的英语小教员。

在隋伟清百岁大寿那天,区政府领导前来向老人祝寿时,还向她颁发了学习证书,授予她“学习型百岁老人”称号。事后,有位女记者采访她,老寿星用熟练的英语说:“学习不分年龄大小,我要活到老,学到老,做一名与时俱进的学习型老人。”

在21世纪的今天,学习将具有全新的内涵,学习的内容和范围将大大拓展,和以往不可同日而语。科学研究证明,人类在最近30年所获得的知识约等于过去2000年之总和,而未来若干年内科技和知识还会在许多领域出现更为惊人的突破。预计到2050年左右,人类现今所掌握的知识届时将仅为知识总量的1%。由此可见,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是否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因为一个人只有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才能够主动地获取新知识,适应“知识爆炸”的形势。

学习能力要求一个人不仅要学习宽泛广博的知识,还要学会学习的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竞争力的高低。一个人如果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生活工作中不断地有所创新,而创新则来自于知识,知识则来源于一个人的学习能力。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真正持久的优势就是怎样去学习,就是怎样使自己能够学习的比对手更快。”是啊,学习是一种生存能力的表现,通过不断的学习,专业能力就会不断提升。所以,一个人不论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都不应该停止学习。

不要为自己找借口

汉武帝经常出巡以向民众示意治国之决心。有一次,他将要出巡,路过宫门口时看到一位头发全白的老人,穿着很旧的衣服,站在门口十分认真地检查出入宫门之人。

汉武帝问老人:“先生是否早任此郎官之职?为什么年纪已老还做郎官?”

老人答:“我姓颜名驷,江都人。从文帝起,经三朝一直担任此职。”

汉武帝问:“你为什么没有升官机会?”

颜驷答:“汉文帝喜好文学,而我喜好武功;后来汉景帝喜好老成持重的人,而我又年轻喜欢活动;如今您做了皇帝,喜欢年轻英俊有为之人,而我又年迈无为了。因此,我虽然经过三朝皇帝,却一直没有升官。”

颜驷几十年没有升职,真的没有自己的原因吗?他历仕三朝,经过了三种用人风格的皇帝,都没有升迁的机会。那就应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了,怎么能总是怪时运不好呢?就好比一名公司职员,在三位上司手下工作,都不能得到赏识,能说全是上司的责任吗?

人的一生有时候就是一个遗憾的过程,从错误中寻找正确,从失败中寻找成功,从黑暗中寻找光明,从不完美中寻找完美。但是,有很多人无法接受失败,他们认为失败是一种很不光彩的事,每当失败时他们总会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找理由。当他们做事不顺心时,当他们学习不好时,当他们参加了各种比赛没有获奖时,就会怪罪于他人,就在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找理由,这也是所有不成功的人的共同特征。为自己的失败找理由,而且抓着这些他们相信是万无一失的借口不放,以便于解释他们为何成就有限。

正因为他们将所有的精力与时间都花在寻找一个更好的借口上,因此,即使下一次重新开始,失败仍是必然的。相反,那些成功人士在遇到困难时,总是在想办法解决,而不是为自己找一堆无用的借口,以借其掩饰自己的过错和失败。他们知道借口是事业成功的最大障碍,凡事都要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

在职场上,经常听到以下这些借口,这些形形色色的借口是典型的作茧自缚。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克服。

·“这件事跟我没关系”

如果用“嫁祸他人以减轻自己的责任”来诠释它的涵义,不要觉得太过分。事实上,很多人板起脸来显得与世无争时,往往掩盖了他最真实的意图。无论在哪一家公司,骄人的业绩都来自团队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的紧密协作,而问题出现在某一个节点上也会影响全局。如果问题出现时,我们都说与我无关,相信颓废之风就会蔓延。

·“我现在很忙,等下周吧”

“现在很忙,等下周吧”是典型的拖延型借口。如果一个人的工作进度是按时间表规划好的,那么他会在接受任务时告诉你为什么目前不能做,手边有什么事情,大概会在什么时间段来操作这个项目。现在有很多这样的员工,他们信誓旦旦,言之凿凿,却总是把本来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工作拖到以后。

·“我很难和他合作”

沟通是每一个职场人都应该具备的基础能力。当一名员工总是把自己工作中的不顺利归结在别人身上的时候,也许是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能力不够,尤其是当另外一个人提出了比较尖锐或敏感的问题,凭自己的经验已经解决不了,又很难回避的时候,往往就会很无奈地说出这个借口。

·“事先没人告诉我”

这里说的,不是预先不通知你开会而追究责任这种事情。“事先没人告诉我”的借口,往往是在工作失误浮出水面之后。比起事不关己的彻底逃避型,喜欢用“事先没人告诉我”来推脱责任的人更容易一脸无辜地来为自己解脱。事先没人告知,不代表你不应该就有疑点的事情展开探索与询问,核实之后再下定论。这个借口的前戏是敷衍行事,而后戏就是出现问题把矛盾指向那个事先应该告诉你的人。

·“不是我不努力,是对手太强”

这句话一般出自某场战斗的败北者口中。人们为不思进取寻找借口时,通常会用到这句话。遭遇困难时,积极地克服与应对会更能激发出一个人的潜能,不然就不会发生后来者超越前者的故事了。而不思进取最终是意志品质上的认输,对手太强的意思就是:我比人家差太多。常说这句话的人,不是尊重对手,而是在不断否定自己。

·“拿多少钱,干多少事”

这个借口不是按劳取酬的概念。通常在某些人因为缺乏责任心而遭到批评时,这句话就会脱口而出。“我不是没有能力,是因为酬劳太少,我不愿意发挥全部而已。”但与之矛盾的是,估量能力与酬劳不成正比的人就是说这句话的人,也许在上司眼里,你所付出的努力还远远不值支付给你的薪水呢!如果一个职场人的思维意识永远停留在为了生存出卖体力的基础上,相信很难达到他所期望的酬劳水平。

·“我们一直就是这样的”

当工作没有突破或有人提出墨守成规的不足时,委屈的人会采用这个借口。“一直就是这样的”,意在告诉他人我在某种被认可的、安全的定式当中。一个缺乏创新精神的员工总是喜欢沿用传统而固定的模式,按部就班地工作,或许有那种喜欢下属不必具备进取精神的上司会青睐他们,因为他不需要一个挑战他的员工,但喜欢跟随他、丝毫没有个人主见的员工,在职场上要承担来自自己的很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