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互动与多赢
10889600000030

第30章 产业带动

产业链带动就业链,就业链促进产业链。在全民创业、富民兴赣的今天,产业带动的循环效应已不是纯粹的经济现象,在创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其作用同样显得尤为突出。江西同全国其他欠发达地区一样,目前还以间接融资为主,“企业贷款难、银行难贷款”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金融部门创新贷款方式,加大重点投入,通过培植带动面广、辐射力强的特色产业、龙头企业,推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加快特色主导产业区域化、基地化、规模化进程,不断拓展、加宽产业链,拉长、延伸就业链,使企业走上“造血强身”的自我发展之路,应成为金融机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强金融服务,突破“瓶颈”障碍的一项重要工作。

2.1 红土地上葛根情

在江西横峰县的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一根禾苗一斤谷,一株葛根10斤油。10株葛根一头牛,一亩葛根一幢楼。”从这句民谚中,我们看到了特色农业给农民带来致富希望的同时,也看到了横峰县葛根产业粗具规模的缩影。早在1997年,横峰县政府就看到了“葛”业这一绿色食品的广阔前景,明确提出将葛根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当地金融机构积极响应这一方略,坚持以扶持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中心,大力支持特色农业、订单农业,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信贷支持,形成了“长河”、“丽清”、“金祥云”、“皇同”等优质品牌,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1)小葛根做出大产业

江西省横峰县葛业开发有限公司位于县兴安工业园区,成立于2000年初,注册资金2218万元,占地面积200亩,共有在职员工70余人,其中食品加工技术人员31人,葛根加工技术力量雄厚。

横峰县葛业开发有限公司是县委、县政府根据1999年“葛产业化经营”的总体部署,以横峰纺织器材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组建而成。2004年,通过招商引资,由横峰籍客商包新水投资1.23亿元重组,公司与上海师范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工程食品研究所、南昌大学中德食品研究中心等高校联姻,坚持自主创新,研究开发葛系列产品深加工,建有年灌装能力3000万罐的葛饮料生产线一条,2000吨的葛粉生产线一条,形成三大系列,包括葛露饮料、纯葛粉、精制葛粉、葛茶、葛片茶等20余个产品品种。在已经取得两项绿色商色标准的基础上,积极申报“葛佬凉茶”、“葛佬葛粉”两项绿色商标,建立了多级市场营销网络,产品销往本省、上海、北京、广东、福建、安徽、浙江等10多个省市和地区,成为当地最大葛业加工龙头企业。

随着江西省提出要把江西建成食品工业大省目标的确定,横峰县葛业开发公司因地制宜,依托资源优势,多方着手,打造葛业品牌,延伸绿色产业链:一方面重点抓好葛根种植基地培育。近年内将建成10000亩高产的园区、2000亩优质葛苗基地,形成了以葛源镇、新篁乡、青板乡为三大主要种植基地,逐步辐射到全县各乡村,形成了“以企业连农户、边片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另一方面,不断开拓消费市场。抓住当前市场前景不断看好的有利契机,立足国内市场,满足现代都市人“健康、安全、绿色”的饮食消费追求,拓宽产品种类,放眼国外市场,在国内只有粗制粉、保健凉粉、葛奶等粗放型产品且生产规模均不大的情况下,该公司推出了精制葛粉及配套品种,年加工葛根能力3万吨,每年有2500-3000吨干葛片、数百吨葛粉出口美国、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2)葛业“活水”信贷来

为策应县委、县政府的葛业发展战略,人民银行横峰县支行以信贷“活水”为源头,积极引导辖内各金融机构在信贷投放上实施“以点带面、以面引点”战略,支持葛业走“龙头带基地、公司+农户、基地引企业”的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005年年初,人民银行横峰县支行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产业基地发展思路,组成以行长为组长的课题组,深入葛根种植基地、农户、葛加工企业调查,全面了解、掌握、分析葛业发展现状、融资状况及资金需求,形成了《横峰特色农业发展与县域金融支持的调查与思考》的调查报告,对横峰葛业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客观、翔实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肯定。为加强窗口指导,当好企业发展“助推器”,人民银行横峰县支行还出台了《横峰县金融支持特色农业发展指导意见》,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创新信贷品种,调整贷款投向,全方位、多层次地支持特色农业的发展。

县域中小企业“贷款难”、银行“难贷款”的原因很多,但银企信息不对称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加强银企沟通,人民银行横峰县支行从搭建“两个平台”入手,缓解葛业加工企业贷款难问题,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搭建银企信息交流平台。支行定期向辖内葛加工企业发送《金融服务需求调查表》,详尽记录企业生产能力、投资总额、销售总额、流动资金缺口及金融服务需求等信息,定期通过金融机构行长(主任)联席会,向各行、社进行通报,要求他们自主选择企业,主动介入项目洽谈与合作。各行、社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宣传自己的特色金融产品,为企业了解银行、选择银行提供平台,提高银企合作效率。二是搭建银企洽谈平台。人民银行横峰县支行建立了葛加工企业与银行的定期洽谈会议制度,邀请县委、政府领导参加洽谈。三年来,共向葛加工企业发放《金融服务需求调查表》50余份,先后三次协助地方政府召开了银企座谈会,实行企业自荐、政府推荐、银行自选等方式,使金融部门真正找准信贷投放的突破口,为有效益、有市场、有信用、符合贷款条件的葛业开发有限公司累计提供1000万元的信贷支持。

葛根加工企业尚处于成长阶段,优质高效的金融支持是其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为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横峰县银行业金融机构陆续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服务措施。一是辅导企业开展企业信用评级。工商银行横峰县支行组成了葛加工企业信用评级辅导小组,实行“一对一”上门服务,反复深入企业调查摸底,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各项会计制度,完善各项财务会计账表,提高企业资信度,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申报评级的工作效率,横峰葛业开发有限公司顺利取得了A级信用等级,在融资问题上得到了银行的认可。二是积极推行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担保贷款。为切实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和贷款难问题,金融机构主动与中小企业局等政府部门联系,适时推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担保贷款,支持葛加工龙头企业引进优势项目、创新产品,确保葛加工业成长型阶段的信贷资金需求。三是创新服务模式,积极支持成长型葛加工企业的发展。工商银行横峰县支行确定了“建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金融服务模式”的思路,对中小企业贷款实行“集中核定,一次审批,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模式,适应了葛加工企业贷款业务“小、频、急”的特点,方便了客户贷款。截至2005年年末,累计对葛业开发有限公司发放贷款800万元。横峰县农村信用联社在改制后立足“三农”、服务“三农”的宗旨不变,积极发挥支农主力军的作用,帮助横峰葛业开发公司解决了技术革新和流动资金不足的难题,及时满足其扩大规模的合理资金需求,累计对横峰葛业开发有限公司发放贷款200余万元。四是以“金融套餐”的方式满足小企业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大力推进客户经理制,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度身定做金融产品,积极营销适合小企业客户需求的会计结算、电子银行、代理业务等金融产品,及时提供信息咨询、财务顾问、投资理财等中间业务产品服务,为葛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3)葛根成了“摇钱树”

如今横峰县的“葛根”产业已经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真正成了当地的一棵“摇钱树”。

在当地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下,横峰葛业开发有限公司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当地葛业龙头企业,先后开发出了精制“葛粉”、“葛汁”、“葛茶”、“葛花”以及“葛佬”等系列保健饮品,而且该公司开发的“长河”牌葛粉、葛茶获得了江西省优秀新产品奖和江西“世纪之光”食品展销洽谈会优秀产品奖,企业销售收入逐年增加,市场份额逐步扩大。2005年该公司生产葛饮料100多万箱,葛粉2000吨,产值超千万元,产品销售收入达到了990万元,缴纳税收40万元。

横峰县葛业开发有限公司在继续实行“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中,不断发展订单农业,提高辐射带动作用,公司在当地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下,以预付定金的形式帮助葛农解决前期投入缺少资金的问题,与葛农签订了《葛根种植及收购协议》,从而大大激发了葛农种葛的积极性,全年新增种葛面积3000多亩,全县葛根种植面积达到了4.5万亩,已带动种葛专业户2520家,占总农户的6.6%,其中种葛面积在50亩以上的专业户有260多户,有效地促进了特色农业的发展。葛业的发展不但给当地农民和下岗职工提供了上岗就业的机会,也给种葛农户带来了实惠,全县农民因种葛而直接增收6000余万元。据有关部门数据反映,葛业特色农业产值占横峰县整个农业的比重由五年前的0.42%上升到现在的7%,在2005年,横峰县葛业特色农业为农民增收贡献率超过10%,为横峰经济列车的全面提速增添了强势后劲。

经济决定金融,横峰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的合作表明,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逐步做大做强,既是企业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增强自身盈利能力的重要举措。随着中小企业的逐渐发展壮大,企业按时偿还贷款,按期结算贷款利息,银行信贷资金流转速度加快,既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信贷风险,也给金融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回报。截至2006年6月,全县金融各项存款余额达141761万元;各项贷款余额达91354万元,其中小企业贷款总量已突破22087万元,当年实现盈余92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4%,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实现了双下降,进一步优化了资产质量和信贷结构。

2.2 屏山上的希望星

“高山青草奶,天山挤下来。”这句赣南城乡百姓再也熟悉不过的广告词,道出了“高山”牌牛奶的不凡。然而,谁又能想象,创造这种不凡业绩的竟是名不见经传的屏山牧场上的于都高山青草奶业有限公司。

(1)走上高山放贷款

屏山牧场位于靖石乡黄沙村的深处,乘车进入山口,“哗哗”的泉水催醒了睡眼朦胧的我们,只见一条依山而上的沥青小道像一条灰色的丝绸,蜿蜒披挂在整个山庄。山道两旁,是红砖砌起的牛棚,牛棚四周绿油油的黑麦草随风摇曳,耳畔不时传来“哞哞”的牛叫声;深山脚下,一栋栋亮白房子层落有致,奶汁醇香阵阵扑鼻,游客们欢歌笑语,好一幅快乐祥和的山水图画。

“传说中的屏山哪有这般景致?”看到我们的惊讶,前来迎接的屏山牧场董事长叶彩义深有感触地说:“是于都县农业银行帮了我们的大忙!”

1996年5月的一个星期天,时任于都县物资局副局长的叶彩义会同县农行副行长邱庆华等信贷组人员,一行五人从靖石圩步行16公里登上屏山山顶,细致而又深入地考察了这片海拔1300米、面积50000亩的天然草场。经过双方三天的可行论证,农业银行于都县支行作出了贷款12万元的决定,随即叶彩义下吉安去泰和买来23头肉奶兼用型架子牛。7月9日,请了当地的老,拉的拉,推的推,沿着屏山的“野鸡路”,实际上根本没有路,硬是钻山林踏山坡,稍不留神便“哧溜溜”地往下滚。他们硬是死拉活推地从山谷将牛弄到山顶,六公里路程,足足花了6个多小时!其中,有两头牛在半山腰实在爬不动了,“呼哧呼哧”地躺在地上吐白沫,看着不行了,只好又拉下出来,在老家休息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又拉到山上。

他们选择了一个低洼地,背来几筒油毛毡,从山下砍来几根木头,支撑了一个简易牛棚,左边关牲畜,右边搭起了入睡的床铺。他们还找了几块石头,支好了锅灶;第一次生火,柴是刚砍的,烧不着,叶彩义泼上了一些煤油,“蓬”的一声,千年古峰上,第一次升起了炊烟。

(2)风风雨雨度十年

第一批牛上山后不久,他们又买回来第二批牛。恶风恶雨恶雾,这是屏山的气候特点,对于它,屏山人不感到惧怕。惧怕的是资金短缺!当时的屏山,路要修,房要盖,设备要添置、牛病在预防,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一个“钱”字。上山时的12万块贷款,早已用于买牛花得无影无踪了!几天来,已辞去物资局副局长职务的叶彩义,像没头的苍蝇嗡嗡地往县里各有关部门钻。在这关键的时刻,于都县农业银行行长谢标红接待了他,在得知牧场正在过难关的事后,谢行长毫不犹豫地召集信贷部门开会,立马增贷8万元,以解燃眉之急。

1997年年底,湖南南山牧场派出以副厂长汪南生、畜牧专家杨龙山和奶制专家唐其清等三人组成的技术小组,给屏山牧场的员工们从养殖到奶制品加工、从牛病防治到科学配种等方面手把手地进行传经送宝,为时整整两年!江西农业大学也有4位教授应聘到屏山传授养牛技术。与此同时,屏山还派出年轻的职工到湖南南山学习,最短的时间为6个月。屏山人从开始一无所知到基本实现“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从什么都不懂到基本掌握养牛和奶制品加工、科学配种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在实践中不畏艰苦摸爬滚打,敞开山门派人出去学习取经,一边将高级专家教授请进来传授科技知识,使屏山人大开了眼界,增加了知识,在科技养牛的大道上迈出了令人可喜的步伐!

这步伐震撼着屏山人也震撼靖石人,更震撼着90万于都人!屏山牧场的消息先后在《赣南日报》、《江西日报》和《人民日报》上发表,千年古峰上的屏山牧场在赣南甚至全省已小有名气。1998年初春,省里组织好几个单位10多个专家组成考察团,到于都县屏山牧场进行实地考察。得出的结论是:“屏山,是江西省境内第一大高山草场,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天然牧场,很有发展前景!”由此,引发了市里、省里乃至中央有关部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时任市委书记的张海如同志,三次到牧场指导工作。中共江西省农工委书记彭生也兴致勃勃地视察了牧场。农业部草原处处长李守德来屏山考察说:“屏山牧场个人筹资开发高山草地事业在全国是首创。”由此列为农业部南方草山草坡示范工程,并拨款300万元予以支持。同年,澳大利亚农业博士草畜专家卡尔·约翰史蒂芬和海德·威廉姆米歇尔专程来屏山进行技术指导。

(3)并肩走上“连心路”

屏山牧场的发展,伴随着太多的困苦和艰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每前进一步都是用血和汗水作代价换来的!

屏山人知道,没有政府和银行的支持,便没有屏山牧场的今天!

1997年2月,县农业银行又追加贷款40万元支持屏山牧场修路。靖石乡动员了近2000名民工,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大家一镢头一锹一镐地开山修路。不少人在山上搭棚子,吃住在山上,大家苦干半个多月,一条呈陀螺形的全长6公里的盘山公路从山脚通到山顶。一条“连心路”开通了!

从靖石到屏山,从此结束了不通车的历史,千年沉睡的古峰,从此响起了汽车轰鸣,机器的欢笑和着那奶牛的“哞哞”叫声,在白云深处久久地回荡!

屏山的水养活了屏山人,屏山人带富了众乡邻!这是屏山周边群众对屏山牧场的评价。是的,进入新世纪,一个新的问题在叶彩义的脑海里盘旋。如何把屏山牧场做得更大更好!五万亩草场已进行了七千余亩草地的改良,原先蛋白质含量不高的“丝茅草”已被连根铲除,全部种上了“白三叶、黑麦草和鸭茅草”等优良草种。初时由漫天散放到散放与圈养相结合,再深入到科学的围栏轮牧。他们请了40多个民工,苦战了两年,就地检石头砌起了10大块像长城似的石围墙,总长达5000来米,对全场500多头肉、奶牛、山羊进行科学的围栏轮牧。

2001年,新上任的县委书记杨人平慧眼识珠,提出以屏山为“龙头”,实行奶牛产业化。于都县农业银行在接下来的三年间贷款560万元扶持牧场发展壮大。屏山脚下大批农户纷纷将农田进行产业调整,广种“黑麦草”。光黄沙一个村子便种了黑麦草800余亩,他们还从浙江、山西、南昌等地引进100来头奶牛,最大的专业户曾灶生一户养了11头,把原先做稳的卖木头生意也辞掉了,全家三口全部投入到养奶之中,还请了两名女工,帮着挤牛奶。在该村,目前,收入最高的奶牛养殖户,每天已达200元。曾灶生说,今年是他养奶牛的头年,预计全年收入可达到40000元。广大农户不但看见了养奶牛的好处,而且实实在在尝到了养奶牛的甜头。他们依靠屏山牧场这个“龙头”企业,将奶牛产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好。

叶彩义看准了这个“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从各个方面对养牛户进行特殊照顾。在村子里、在圩上,牧场分别设立了牛奶收购站,凡是农户送来的牛奶,他们都要严把质量关,并以高出牧场自产牛奶20%的价格进行收购,不分早晚,方便了广大养牛户。在养牛的青饲料上,大力扶持各种优质牧草的种植,并禁止种牧草植时使用化肥、农药,以确保绿色食品的内在质量。近几年,屏山牧场已形成“养殖-加工-销售-旅游”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到2006年6月,总资产已达2100万元,拥有3个分场,1个奶制品厂和赣州、于都、瑞金、兴国、赣县、会昌等18个销售网点,遍布整个赣南;日销鲜奶和奶制品30000袋(件),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

一个现代化绿色企业,像一颗耀眼的新星,在屏山之巅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