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互动与多赢
10889600000012

第12章 运筹帷幄胜千里

]一个优秀企业的崛起,伴随着的是资本扩张,而其漫长的资本运作过程中,却包含着沉甸甸的金融支持。资本运作是一种市场行为,它包括存量与增量的运作、规模与扩张的运作、经营与积累的运作、兼并与收购的运作,然而,无论是哪一种形式下的运作,资金始终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小企业做强做大的历史发展,是企业融资方式与融资渠道的全面迁跃,是打开一个全新的融资渠道,为企业发展提供持续性资金流量的重要保证,尽管其可能是渐进性的,可能在嬗变之初引发短期的融资障碍,但客观规律性的选择成功,必定使中小企业的资本运作达到较高效率而决胜于千里之外。

5.1 “仁和”的资本运作

2007年3月29日,是仁和集团值得庆贺的日子。这一天,仁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其实,仁和集团在资本运作的道路上一直在创造着奇迹,请看以下一组数据:

1999年,仁和集团的前身-康美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年销售收入340.14万元,上缴税金6.23万元;

2001年,仁和集团正式挂牌,年销售收入5728.82万元,上缴税金135.30万元;

2006年,仁和集团即将上市,年销售收入15.80亿元,上缴税金1.2亿元;

这就是仁和集团,从1998年创业,2001年正式组建,2006年拥有26家子公司,员工5000余人,总资产7.2亿元。这就是仁和集团一家集科、工、贸为一体,产、供、销一条龙的现代医药企业集团,在江西省医药行业中排名第一,在全国医药综合排名居第三十六位。

(1)收购带来的第一桶金

“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在“药都”樟树的历史上曾经是声名鹊起。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樟树市政府却尴尬地发现,樟树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医药生产企业。为振兴“药都”,由樟树市政府牵头与香港客商联合组建了中外合资奇力制药有限公司,但合资没有成功,只遗留下一块58亩的土地、一幢烂尾楼和近3000万元的银行贷款。

进入2000年,几家银行同时找到政府,要求处置奇力制药有限公司遗留的土地和厂房,归还3000万元贷款。可是政府没有钱,江西药都仁和制药有限公司有意收购,但资金却捉襟见肘。农业银行樟树市支行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深入企业进行考察论证。江西药都仁和制药有限公司(仁和集团的前身)规模不大,却是樟树市本地唯一的药品生产企业,产品“妇炎洁”正处在成长期,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年销售收入达3000万,希望建立自己的具有一定规模和科技含量的工业生产基地。为此,农业银行樟树市支行积极向上级反映,要求支持一定的流动资金,以便企业利用自有资金收购奇力制药有限公司。2001年,上级行经过反复论证,同意发放贷款。于是,政府、银行、企业三方一拍即合,达成收购协议。农业银行樟树市支行发放贷款260万元,加上江西药都仁和制药有限公司的自有资金528万元,收购奇力制药有限公司。

这就是仁和集团的第一次资本运作。贷款及时到位,收购即刻成功,江西药都仁和制药有限公司的总资产迅速扩张到10503万元,销售收入也高达5728.82万元,进入中等企业行列。就在这一年,江西药都仁和制药有限公司正式更为名仁和集团,仁和集团诞生了。

(2)兼并带来的快速发展

仁和集团的诞生,标志着仁和集团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2002年,销售收入1.8亿元,资产1.4亿元,良好的信用行为和强劲的发展势头,被农业银行樟树支行视为黄金客户,中国农业银行江西省分行和宜春分行组织有关人员到仁和集团现场办公,仁和集团首次获得3A级授信,授信总额为3260万元。

也就在此时,仁和集团又一次策划资本扩张。仁和集团成立后,伴随着资产的扩张,药品剂型和品种的增加,使第一次收购来的厂房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仁和集团将扩张的目光投向了偏居一隅的铜鼓成鑫制药厂。铜鼓成鑫制药厂原系江西制药行业的“四小龙”,由于经营不善,沦为厂房、设施对外租赁经营的地步,表面上看该企业已回天无力,但仁和集团决策层却独具慧眼,看中该厂拥有的2个剂型26个品种的药准字,同时,还拥有土地26亩,生产厂房3000多平方米。为了帮助仁和集团进行资本运作,农业银行樟树市支行向仁和集团免费派驻了专职信贷员,以便及时解决资本运作中的困难。同时,协助处置铜鼓成鑫制药厂的历史遗留问题,准确把握国家信贷政策和企业的破产程序。

兼并协议谈成后,收购资金成了“瓶颈”,农业银行樟树市支行及时与仁和集团沟通,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确保生产所需流动资金,授信额度内随要随到。2002年,农业银行樟树市支行向仁和集团发放贷款3160万元,使仁和集团的收购资金一路畅通,铜鼓成鑫制药厂被仁和集团成功收购,并更名为“江西铜鼓仁和制药有限公司”。收购成功后,仁和集团投资1500万元,当年即解决下岗职工300余人,上缴税收1000万元,已成为铜鼓县的纳税首户。同时,对江西铜鼓仁和制药有限公司进行GMP改造,开发出剂型16个,品种80多个,全国拥有相当知名的可立克、优卡丹等名牌药品均出于此。

(3)扩张带来的如虎添翼

2003年,仁和集团积蓄的力量已具腾飞之势,前面两次收购虽解决了生产场地问题,但药品、剂型不够丰富仍旧困扰着企业。仁和集团决策层认为:一定要抓住国有企业改制的契机,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无形资产优势。于是,他们把扩张的目光投向了峡江县三力制药厂。

2003年,是峡江县政府烦恼的一年,峡江县三力制药厂停产倒闭,资产处置、职工安置等一系列问题令人烦恼。2003年,又是峡江县政府高兴的一年,仁和集团找到峡江县政府提出收购意向,并且收购成功。在仁和集团与农业银行樟树市支行的沟通中,仁和集团毫不掩饰地流露对三力药厂的喜爱:3个剂型、46个品种,这是一笔多大的无形资产,只要稍加改造,就会对仁和集团的发展如虎添翼。对此,农业银行樟树市支行为适应仁和集团发展的需要,将授信额度增加到6000万元,并确保资金的及时到位,使得仁和集团一个星期就将三力制药收至麾下,并解决了职工安置的难题。收购之后,仁和集团将药厂迁至交通便利的105国道附近,投入1700万元用于新厂房的建设和GMP改造,新厂房面积达12000平方米,并更名为“江西吉安三力制药有限公司”。

连续的资本运作,使仁和集团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压力。为了缓解这一压力,确保改建、扩建的平稳进行,2003年,农业银行樟树支行为仁和集团在授信额度内向上级行申请了500万元的扶贫贷款,利率低于同期同档次水平,对此,不少人不能理解,中国农业银行樟树支行的领导有着独到的见解:扶贫真正的意义是通过项目扶贫、产业扶贫才能辐射全面,仁和集团本身就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所起到的作用是四两拨千金。事实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仁和集团通过集约式发展,仅全国在编的营销人员就达2000多人,触角已深入到全国乡镇一级,带动了包括农民在内的几万人的销售队伍,所起到的作用是一般意义上的扶贫贷款难以达到的。

(4)上市带来的凤凰涅盘

2006年,是仁和集团发展史上最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为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和拓展融资渠道,仁和集团决策层决定通过对九江化纤厂采取“壳资分离、资产置换”的方案,实施资产重组。当时的九江化纤厂已全部停产,大量的逾期银行贷款和连续亏损导致公司的银行信用等级下降,融资渠道不畅,资金链条断裂,失去了自救能力,其股票(证券代码000650)自2006年5月15日被深圳证券交易所宣布暂停上市。2007年1月11日,根据国家和江西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上市公司名称正式变更为仁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3月29日,仁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目前总股本为22011.02万股。在这场上市攻坚战中,农业银行樟树支行给予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在资产重组中,仁和集团向原控股股东及关联方提供资金20752万元,樟树农业支行及时支持,2.6亿元的授信额度首次全部用足,为借壳上市争取了时间。

从2001起,樟树农行的贷款授信额度从3260万元,一直上升到2007年的3亿元,对仁和集团的资本运作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期间,集团共投资1.8亿元,收购了三家药厂,并对药都仁和、铜鼓仁和、吉安三力等所属工业企业进行了GMP改造。集团工业企业拥有32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生产基地,注册生产中西药、保健品等200多个品种。已有胶囊剂、软胶囊剂、滴丸剂、滴眼剂、颗粒剂、洗剂、茶剂等27个药品剂型、7个保健食品剂型获得国家GMP认证证书,是江西省通过国家GMP认证剂型最多的生产企业。2006年,集团实现工业产值8.6亿元,销售收入15.8亿元,上缴国家税收1.2亿元。

仁和集团的发展是一个奇迹,是资本运作的奇迹,也是中国农业银行樟树市支行支持出来的奇迹。

5.2 泰豪的“三加”模式

2002年的7月3日,对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黄代放及1000多名员工来说,是额手相庆的好日子。就在这一天,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590)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一跃成为国内智能建筑电气产业领域首家上市公司,也成为江西省第一家借道资本市场的高科技民营企业。泰豪科技的上市,既是“科技+资本+金融”演绎出完美结合的点睛之作,更是一座见证泰豪科技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的里程碑。

(1)科技为本的创业期

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江西清华科技开发部。1988年7月,一群致力于实现民族科技梦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从科技开发入手,启动了闯荡商海的小舢板。创业初期,虽然只有两万元资金,七八个员工,然而他们把头脑中的知识当成了最大的财富,先后开发与推广了“县级水电站群水库优化调度软件包”项目、北京钢铁学院国家“七五”攻关、“八五”重点应用技术“双高铸铁项目”、北京邮电学院的国家“863”项目“固体薄膜保护剂”等,一系列成功的科技推广,使企业在市场上逐渐地站稳了脚跟。

1996年3月,江西清华科技开发部有了突破性发展,注册资本300万元的产业型子公司-江西清华泰豪电器有限公司成立,“TELLHOW”从此扬名华夏大地。江西清华这艘“小舢板”摇身变为集“技、工、贸”为一体的“大船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把航线伸向了更远的地方。

如今的清华泰豪正朝着“中国的泰豪,世界的泰豪”的理想迈进,在公司制定的中长期产业规划中,前瞻性地明确以智能建筑电气集成、电机软件、军工产业、电力电气和中央空调等六大科技产业为依托,勾勒出“打造百年老店,世界级的泰豪”的宏伟蓝图。

(2)吹尽狂沙始见真金

18年,泰豪历经了从当初2万元投资到今天10多亿元总资产的跨越式发展。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泰豪在科技为本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在楼宇电气产业主业上,泰豪科技以智能化推动楼宇电气集成,优化技术解决方案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以实现建筑物“节资、节能、高效、安全、舒适、环保”的建造及使用目的,并在国内引领这一行业的发展。在中央空调产业上,泰豪科技通过与清华同方更紧密的合作,共同做大该产业。已经取得了模块式智能化中央空调以及家用户式中央空调这两个领域的国内领先优势。业界中流行这样一个说法:一流公司卖标准,二流公司卖技术,三流公司卖产品,四流公司卖力气。在1988年-1996年的创业发展阶段,泰豪只能算个四流公司;在1996年-2004年的产业发展阶段,泰豪徘徊三流公司之列。现在的泰豪正逐渐跻身于二流公司。目前,泰豪在多个产品领域已具有主导作用,泰豪的某些技术已在国内具有领先性,例如发电机技术、中央空调智能控制技术等。

泰豪人将公司的英文名称“TELLHOW”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解决之道。它不仅意味着泰豪的产品是智能化技术的结晶,而且在为用户提供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的同时,泰豪也实践了自身发展壮大的解决之道。作为民营中小企业,资金紧缺是再经常不过的事情,而每次都能化险为夷,自有银行相助。2003年,是公司大发展的一年,为了上某个项目,泰豪公司急需资金。就在公司上下为此心急火燎之时,中国工商银行南昌分行给泰豪发放了技术改造贷款100万元人民币,一下子解决了公司的资金困境。通过10多年在市场上跌摸爬滚打,黄代放总经理清醒地认识到:企业经营模式从创业伊始简单的“技术咨询、转让、服务”到“技+贸”,再到“技+工+贸”,如今走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纵观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轨迹,可以清楚地看到:“技术+资本”模式是一个高新技术企业成功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上海、深圳两地如火如荼的证券市场,黄代放总经理决定要把泰豪科技这样一个民营高科技企业带进资本市场,使之成为江西经济发展史上的典型性范本。

(3)实践“三加”的扩张效应

2002年6月19日,经证监会核准,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发行了4,000万股A股,扣除发行费用,实际募集资金1.82亿元,资金投向智能化电气设备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等4个项目。通过本次IPO,泰豪科技完成了资本市场上“令人振奋的一跳”。不仅迅速、低成本地筹集到发展资金,改善了公司的财务结构,而且完善了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夯实了公司今后做强做大的基石。

“行胜于言”,这是原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院士考察泰豪时的题词,既是对公司过去所取得的成绩的嘉许,也是对泰豪未来发展的殷殷期望。泰豪科技在初尝胜利果实后,继续紧盯资本市场,研究政策,学习和消化国外同业先进的资本管理经验,酝酿着更大的资本运作。2006年6月5日,经证监会核准,泰豪科技增发4560万股A股,扣除发行等费用后,本次增发募集资金净额3.25亿元,拟投向地面移动电站、出口发电机和智能配电设备等3个项目,又为公司带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为了盘活存量资产,迅速完成产业扩张,泰豪科技使出出颇具风险的“兼并重组”组合拳,开疆拓土。1998年7月,江西清华泰豪科技有限公司以承担债务方式整体兼并了江西三波电机总厂,这是一家有着1400多名员工,资产1.16亿元、负债1.06亿元、亏损2900万元的军工机电企业。2005年,江西清华泰豪三波电机有限公司异军突起,实现净利润2655万元,其贡献的投资收益占到泰豪科技净利润的52.94%。2003年12月,公司又通过增资重组,将湖南衡阳市四机总厂收入囊中,强化了军工产业链,提高了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同时迅速扩大了公司经营规模,取得了规模经济效益,完成了泰豪产业布局的关键一步。

黄代放总经理曾经坦言:泰豪科技这些年的发展经验可以概括为:很好地实践了“科术+资本”的模式。先确定干什么,考虑拥有的技术和产品,再确定目标市场,最后考虑投资、融资。只有筑好科技这棵梧桐树,才能引来资本这只金凤凰。泰豪的思路就是先扎扎实实地走好以技术为本的发展道路,选择发展必须是在某个领域的领先技术,这样才具备后续的整合资源能力。有了技术,再寻找资本,从小资本到大资本,从早期的内部员工集资,到和其他公司合资合作,再到公开上市募集资金。究竟是实行"资本+技术"还是"技术+资本"模式?黄代放总经理的回答是耐人寻味的。近观一些企业单纯地为融资而融资,缺乏坚实的产业基础,最终亏于主业孱弱,难逃“轰然坍塌”的结局。在总结这些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泰豪觉得还是坚信和奉行更稳健、成功率更高的"技术+资本"模式。

在着力发展泰豪科技的同时,泰豪集团精心培育的泰豪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1988年创立的泰豪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重点发展行业应用软件,设计出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自2002年以来连续三年入选国家重点软件企业,并在2005年与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江西微软技术中心。泰豪软件在深圳中小企业板块上市的筹备工作已经开始,又一个资本运营的点金之作正慢慢展开……

通过施展上市、兼并、重组等系列资本运作“组合拳”,泰豪人充满智慧地解决了如何将科技转换成第一生产力,如何更好地实现技术与资本融合等难题。伴随着每一次成功的资本运作,泰豪实现了质的飞跃。插上“技术”与“资本”的双翼,泰豪如同涅之凤,舞动于九重天外,飞得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