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假报表者为了达到粉饰企业经营业绩的目的,喜欢借用一些“小饰品”(能使企业面子更好看的关联因素)来为报表美容。如果我们能够把企业所依赖的“关系户”搬开,看看这家企业的本身盈利水平如何,就能比较容易地鉴别财务报表的真假了。
鉴别财务报表真假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1.关联交易剔除法
既然企业喜欢利用关联交易的手法来弄虚作假,那么,我们不妨就把这部分加以剔除,然后来看一看它的真相。
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关联交易应当遵照等价、公平的原则,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价。然而,若果真如此,关联交易的双方也就捞不到什么“油水”了。现在的问题是,不管关联企业是否利用了关联交易进行舞弊,把这个因素剔除总是可以的。就好像是在检测视力的时候,一律摘除眼镜,只检测裸眼视力一样。
关联交易手段包括资产置换、股权转让、托管经营、内部转移定价、出售无形资产等等。另外,还有一种更加“赤裸裸”的行为,那就是2000年新发明的“无偿赠与”。
面对这么多复杂的关联交易,怎样进行剔除呢?简单的方法是,将来自于关联交易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从企业利润表中加以剔除。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比较真实地了解该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判断该企业的盈利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关联企业,从而判定其利润来源是否稳定、未来的成长性是否可靠等等。
2.不良资产剔除法
这里所说的不良资产,并不是会计制度中严格意义上的概念。除了包括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开办费、长期待摊费用等等外,还包括可能产生潜亏的资产项目,即高龄应收账款、存货跌价和积压损失、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等等。
不良资产既是上市企业产生虚盈实亏的一个祸根,又可能是该企业的一颗“定时炸弹”。
剔除不良资产的方法主要是,把不良资产的总额与净资产进行比较,看一看不良资产在净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大小。如果所占比重很大,那么就说明该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会有麻烦。
另外一种方法是,把当年不良资产的增加额与当年利润总额的增加额进行比较。如果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大于利润总额的增加额,那么该企业的利润表中就很可能有“水分”。
3.财务动态指数分析法
财务动态指数分析法是根据企业连续数期的财务报表,通过计算报告期财务指标与基期同一指标的动态指数,以揭示各期财务状况和经营变化状况的一种财务分析方法。
企业操纵盈余时其报表往往具有以下特征中的一项或几项:
(1)销售收入不正常高速增长。
(2)销售毛利率发生异常变化。
(3)折旧减缓,资产质量下降。
(4)盈余质量下降。
围绕上述特征,报表使用者可设置以下财务动态指数指标用于辨别企业操纵盈余的可能性:
(1)销售指数。指企业报告期销售收入与基期销售收入的比率,该指标值大于1表示企业销售收入增长。不正常高速增长的企业存在盈余操纵主要原因有:
①企业可能为业绩增长而虚增销售。
②销售高速增长的企业资金需求量较大,操纵盈余以满足自身融资需要的动机较为强烈。银广夏案例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应收账款与日销售额比率指数。指企业报告期应收账款与日销售额比和基期应收账款与日销售额比之间的比率,其中,应收账款与日销售额比的计算公式为:
应收账款与日销售额比=年末应收账款总额/(销售收入/365)
应收账款与日销售额比率指数反映的是应收账款增长率与销售收入增长率之间的协调程度。当企业放松信用政策以刺激销售时,该指标值通常会大于1,但是超出的比例应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如果该指标值大于1的比例超过了一定的范围,就显示企业的应收账款增长率超出正常销售增长所需要的范围,企业确认虚假或尚未实现的销售收入以操纵盈余的可能性较大。
(3)销售毛利率指数。指企业报告期销售毛利率与基期销售毛利率之间的比率。销售毛利率反映了单位产品创造盈利的能力,当销售毛利率指数出现异常时,企业操纵盈余的可能性就会变大。具体来说,当销售毛利率指数大于1并超出一定的范围时,就意味着企业可能存在少计或少结转销售成本以操纵盈余的行为;当其小于1并超出一定的范围时,则意味着企业盈利前景暗淡,企业操纵盈余的动机就会变得比较强烈。
(4)折旧率指数。指企业报告期折旧率与基期折旧率之间的比率,其中,折旧率计算公式为:
折旧率=本年计提折旧数额/(本年计提折旧数额+年末固定资产净值)
当折旧指数小于1并超出一定的范围时,表明折旧速度出现异常减慢情况,企业存在调整折旧政策以少提折旧进而操纵盈余的可能性。
(5)资产质量指数。指企业报告期资产质量指标与基期资产质量指标之间的比率,其中,资产质量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资产质量指标=(资产总额-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净值)/资产总额
资产质量指标反映的是总资产中未来收益风险较大的部分所占的比例,指标值越大,表明资产质量状况越不容乐观。因此,当资产质量指数大于1并超出一定范围时,表明资产质量下降速度异常,企业存在将费用支出资本化以操纵盈余的可能性。
(6)盈余质量指数。指企业报告期盈余质量指标与基期盈余质量指标之间的比率,其中,盈余质量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盈余质量指标=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盈余质量指标反映的是企业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核算得到的净利润的现金实现程度,该指标值越大,表明企业盈余质量越好。因此,当盈余质量指数小于1并超出一定范围时,表明盈余质量下降速度异常,企业存在利用应计项目操纵盈余的可能性。
4.合并报表分析法
合并报表是企业会计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同样,通过将合并财务报表中的母公司数据和合并数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用来判断上市企业公布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有的企业弄虚作假的手法,往往不在母公司,而是放在子公司,甚至是子公司的子公司,在那里产生虚假利润。这样,报表一步一步做上来,从上往下看干干净净无懈可击。
实行财务报表分析法的目的,就是要发现发生在“最基层”的问题和疑点。
5.或有事项审视法
所谓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一种状况,它的结果需要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者不发生,来加以证实。或有事项的主要项目有:未决诉讼、未决索赔、税务纠纷、产品质量保证、商业票据背书转让或者贴现、为其他单位提供债务担保等等。
由于或有事项带有一种偶然性,在进行或有事项的判断和计量的时候,弹性较大,所以往往会成为企业操纵会计利润的一个手段。
6.财务报告审读法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企业的财务报表以后,可能会留下不同的意见。这种不同意见,通常会在财务报表的意见段和说明段中加以反映。所以,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注册会计师留下的保留意见,帮助自己判断财务报表的失真程度。
关于这一点,现在一些读者并不重视这个问题,其实这是很重要的。如果注册会计师的保留意见属实,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或者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盈亏结果。
7.偶然因素剔除法
在企业实现的收入和利润中,可能会包括一些当年发生的偶然因素。之所以称它们为偶然因素,就表明发生这种收入和利润的来源是不确定、不稳定、在未来并不一定会必然发生的因素。
常见的偶然因素主要有: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收益、因为会计政策变更或者会计差错更正而调整的利润、发行新股冻结资金的利息等等。
实行偶然因素排除法的目的,就是要把由于这些偶然性因素而发生的损益,从企业的收入和利润总额中加以剔除,以达到认识“庐山真面目”的目的。不管这样的结果是高于或者低于原来的数据,都可以帮助自己更为客观地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及利润来源的稳定性。
8.重点科目分析法
根据以往的规律,上市企业在粉饰财务报表的时候,与一些重点科目的关系总是过于“密切”。
既然如此,那么报表使用者就可以通过对这些重点科目进行逐个检查分析,以确定它们的真实程度。
这些重点科目主要有: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存货、投资收益、无形资产、补贴收入等等。如果这些会计科目出现异常变动,读者就必须特别注意,睁大眼睛看看其是否是制假售假的“大本营”。
9.现金流量分析法
现金流量分析法,是指将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分别与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进行比较分析,以判断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的质量。
一般而言,没有相应现金净流量的利润,其质量是不可靠的。如果企业的现金净流量长期低于净利润,这就意味着与已经确认为利润相对应的资产,有可能属于不能转化为现金流量的虚拟资产,也就表明,企业存在着粉饰财务报表的可能。
如何辩证地看报表?
一般企业的财务报表,总是要经过会计师事务所的审核。虽然说目前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与企业有合谋制假的现象,但是,由于会计师事务所的立场不同,即使是在帮助企业弄虚作假,它也必然会明哲保身、给自己留条后路,以便到时候进行自我保护。
正是由于存在着这种“机会”,给报表使用者在报表上寻找鉴别报表真伪的蛛丝马迹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例如,会计师事务所会在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说明中,“莫名其妙”或者“不打自招”地透露一些额外信息。在这些信息里面,往往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
举例来说,在A企业2009年度财务报告中,事务所的会计师这样艺术地进行描述:“在所有重大方面已经公允地反映了公司当年12月31日的财务状况、当年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但是,该公司的关联方B房地产开发企业,欠其6.6亿元货款,而且欠款方已经连续3年亏损。”
这是一条什么样的信息呢?这条信息前半句是“套话”,可以不去管它。一个“但是”,话题就改变了大方向。该公司的关联方欠其6.6亿元巨额货款,而且欠款方已经连续3年亏损了,这就是说,这笔欠款要追回的希望已经不大了。
显而易见,这一条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相对于这家企业每年1亿元左右的账面利润,这一笔6.6亿元的应收账款,就足以把这家企业拖垮。
如果再进一步关注一下这家关联企业的财务状况,就更容易分析出这家企业是否还有发展前途。被这样的一家债务企业拖着,企业的发展前景可想而知了。
相对而言,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出具保留、否定、拒绝发表意见的报告,就更容易看出问题的严重性了。
辩证地看报表,并不局限在眼睛只是盯着一些业绩不好的企业。对于业绩比较好的企业,甚至业绩非常突出的企业,不妨也多长一个心眼,通过各种方式去辨别真假。
例如,有一家企业的经营业绩非常优秀,毛利率高达40%,净资产利润率也非常可观。看了这样的报表,你是否会马上竖起大拇指?正确的做法是,首先要对它进行推敲,然后再决定是否给以掌声。
有一位读者从这家公司的报表中发现了这样一个秘密:通过计算,这家公司的员工平均年收入是2400元,折合成平均月工资只有200元!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一家经营业绩优秀的企业,在公开披露的信息中表示,30%以上的员工都是本科学历,而200元的平均月工资,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吸引这些人才的。
由此,这位读者判断,这是一张假报表。
还有一些报表,其中的一些数据非常“巧合”。事实上,真的会那样“无巧不成书”吗?例如,某家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恰好”与投资流出的现金流量净额相当;一家上市公司正面临着被兼并的危险,但是报表出来以后,人们发现,它的经营业绩“恰好”略有盈利……这些都是值得让人怀疑的地方。
如果报表使用者是对会计知识有所了解的相关人士,那么,除了以上这些初步鉴别方法外,还可以结合前面介绍的相对专业化的检验方法,来对财务报表的真伪进行辨别。
有关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和对社会贡献能力的分析,都是从一个侧面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提供了信息。只有将各方面的信息纳入一个有机的整体之中,从全方位对企业的开发经营状况、理财状况作综合的分析,才能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作出较准确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