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 知识的含义
知识就其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就其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知识是主客体相互统一的产物。它来源于外部世界,所以知识是客观的;但是知识本身并不是客观现实,而是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表征。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人脑的反映活动而产生的。
知识测评的方法有许多,但在知识测评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就是笔试。在近年来的人员招聘与录用过程中,基本上都是采用笔试形式来测试应聘者对知识的把握。
6.1.2 知识测评的含义和种类
1)知识测评的含义
知识测评简称考试,主要指通过纸笔测验的形式对被试的知识广度、知识深度和知识结构进行了解的一种方法。知识测评的内容因职位不同而不同。例如,我国国家公务员的知识测试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两部分,基础知识主要是指担任公务员必备的基本通用知识,如政治学、行政学、法律、公文写作等;专业知识是指从事某一专业或职位所必备的业务知识。不同类别公务员的专业考试科目不同。而企业管理人员的知识测评,涉及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经济学常识、法律常识等学科内容。在实际招聘中,知识测评的各方面的内容可分为几份卷子,也可以合并为一张考卷。
2)知识测评的种类
(1)百科知识考试,又称广度考试,或者叫综合考试。考试内容很广泛,可以包括天文地理、自然常识、社会常识、数理化、外语、体育、文艺等。百科知识考试的目的主要是了解被试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相关知识考试,又称结构考试。主要是了解被试对应聘岗位有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3)业务知识测试,又称深度考试。主要考试内容是指与应聘岗位有直接关系的专业知识。虽然这种测试经常采用笔试形式,但也可采用口试形式。不管形式如何,它们都包括一些能将有实践经验、工作熟练的人与没有工作经验、工作不熟练的人区分开的关键问题。业务知识测试以工作分析信息为基础,且必须针对某项具体工作。当机构内部没有这方面的专家时,可以聘请外面的顾问设计测试题。
6.1.3 知识测评的层次
进行知识测评,通常可以在以下三个层次上反映:
第一是记忆。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反映。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为知识是“对具体事物和普遍原理的回忆,对方法和过程的回忆,或者对一种模式、结构或框架的回忆”。个体经历过的事物包括感知过、体验过、操作过、思考过的事物,都可以通过识记在大脑中保留下来,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回忆起来。知识作为个体有意识认知活动的成果,知识保持得越多,再现得越多,说明知识拥有得越多。因此,对知识的记忆测评,可以从记忆的广度、准确性、持久性等方面进行衡量。记忆广度是指对某方面知识所能正确记忆的数量;记忆的准确性是指对某方面知识的再现没有歪曲、遗漏和附会;记忆的持久性是指某方面知识保持的时间长短。知识记忆层次的测评主要以再认和回忆的方式呈现。回忆是指过去感知过的材料并不在眼前,由于一定条件的诱发,在脑中重现了这问题的有关映象。
再认是对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再度感知时,觉得很熟悉,确认是以前感知过的。一般来说,回忆比再认难度要大些。
第二是理解。理解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联系和关系,进而揭露其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知识的理解在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方式,有时分析事物的概念,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有时是揭露现象的本质,有时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阐明逻辑的依据等。理解层次的知识测评可以从理解广度、深度、复杂程度等方面衡量。理解的广度体现对知识点相关范围的了解;理解的深度体现在对知识点理解的系统性;理解的复杂程度体现在对知识点与众多知识关系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尚未遇到的问题,就是衡量理解知识的标志。因此理解有三种不同水平:直接理解、雷同理解与迁移理解。直接理解是指只要熟悉了知识点就能理解;雷同理解是指材料内容不同但关系结构相同的理解;迁移理解是材料内容不同、关系结构也不同的理解。显然迁移理解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第三是应用。应用是运用知识分析新情境、解决新问题的活动。从理论上说应用具有知觉、思维与操作三个层次,但在知识测评中,通常只涉及两个层次,即知觉水平上的应用与思维水平上的应用。在知觉水平上的应用主要是辨别与归类;在思维水平上的应用主要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分析、评价与解决遇到的新问题。
在应用层次上测评知识有三种方式:一是要求被试机械模仿套用,将已有的知识直接运用到新问题上;二是要求被试正确运用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运用已有的知识;三是要求被试具有创造性,灵活运用知识,打破现有的知识模式,解决新出现的问题。
6.1.4 知识测评的优缺点
1)知识测评的优点
(1)公平。知识测评对于被试来说,是比较公平的一种测评手段。
(2)费用较低。和其他各种测评手段相比,知识测评的费用比较低廉。一般是请一些人编制一些试卷,再找一个合适的场所,就可以对被试进行测试了。
(3)迅速。知识测评,出题、阅卷都比较迅速。
(4)简便。知识测评一般不需要特殊的仪器、特殊的专业人才。
2)知识测评的缺点
(1)试题可能不科学。有可能知识测评的试题出的是怪题、难题,对于被试来说是毫无意义的题目,这样虽然有些人考得比较好,但是并不说明他掌握了必要知识,而有些人考得比较差,也并不代表他必要的水平比较低。
(2)过分强调记忆能力。
(3)阅卷不统一。有的时候因为没有标准的答案,或者是阅卷人员素质比较低,所以阅卷时可能会出现偏差。
(4)没有可比性。因为知识测评的试卷都是针对某一项招聘内容而设计的,所以两次测评的结果是不可以比较的。
“知识链接6—1”
知识、能力与技能
知识到底是什么,目前仍然有争议。我国对知识的定义一般是从哲学角度做出的,如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知识”条目是这样表述的:“所谓知识,就它的反映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就它的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所以说知识是客观事物的固有属性或内在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一种主观反映。从内容上说,知识包括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两个方面;从类型上说,知识包括事实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事实性知识主要用来描述“是什么”或说明“为什么”,程序性知识则主要用来回答“怎么办”或“如何做”,后者即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方法”。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有知识,就没有人类的一切。知识也是形成人的素质和能力的阶梯或载体,没有知识,人的技能和能力就没有必要的基础。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地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在运用智力、知识、技能的过程中,经过反复训练而获得的。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的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能力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通常也叫智力,它是人们完成任何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是能力中最主要、最一般的部分。特殊能力是指人们从事特殊职业或专业需要的能力。人们从事任何一项专业性活动既需要一般能力,也需要特殊能力,二者的发展也是相互促进的。
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技能按其熟练程度可分为初级技能和技巧性技能。初级技能只表示“会做”某件事,而未达到熟练的程度。初级技能如果经过有目的、有组织的反复练习,动作就会趋向自动化,而达到技巧性技能阶段。技能按其性质和表现特点,可区分为如书写、骑车等活动的动作技能和像演算、写作之类的智力技能两种。在技能形成过程中,各种技能动作之间会相互影响。已形成的技能若促进新技能的形成,叫技能正迁移。如果已形成的技能阻碍了新技能的形成,叫技能干扰,或技能负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