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你是一家公司的老板,你公司抢在竞争对手之前开发出了一种新产品,市场反应热烈,销售情况很好。这种情况下,你首先会考虑什么?()
A。积极扩大生产规模,搞好销售工作,继续扩展市场
B。了解竞争对手动态,做到知己知彼
C。继续进行新产品的开发,防患于未然
这道题答案选C(继续进行新产品的开发,防患于未然),是提醒你要有危机意识,要做到未雨绸缪。
企业管理者在做出任何一项决定的时候,都要需要分析这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关注它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并紧盯“威胁”;确认它给企业带来的伤害是暂时的还是潜在的;做到心中明明白白,尽量清楚威胁点,不要含糊的只知道有威胁,而不明白究竟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也许某个危机隐藏存在着,但是老板、管理者却没有发现,但是企业的某个员工却能及时的发现。要提倡员工敢于将企业内部存在的危机大胆的讲出来,哪怕他讲的严重违反了老板的意愿,哪怕是错误的,都必须认真地倾听,并加以鼓励,树立团队的危机意识。
在发现危机以后必须及时地将还处在萌芽状态的危机解决、处理掉。不能采取拖延的方式,让其发展逐渐扩大。
企业的有些危机的出现不是因为发现危机没有及时解决,也不是因为不知道那是危机,而是企业放任自己,也许是因为利润或者其他的原因,自己创造的危机。比如像有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就采取不正当的方式来盲目地降低成本,但是最后给企业带来的却是致命的伤害,多年的品牌经营在消费者的心目中一朝尽失。
埃克森公司是一家规模宏大的公司,在美国(幸福)杂志所列出的全美500家最大公司中,它曾名列第三位,仅次于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公司。它的业务范围曾遍布全世界。然而,一次突发事件却使该公司在企业形象和经济上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对埃克森来说,其教训是惨痛的。1989年3月24日,埃克森公司的一艘名为“瓦尔代兹号”的巨型油轮在阿拉斯加州威廉太子湾附近触礁,800多万加仑原油泄出,形成一条宽1公里、长8公里的漂油带。那里是美国和加拿大的交界处,曾是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原油的泄露使附近海域的水产业受到很大损失,纯净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事故发生后,加拿大和美国当地的政府官员敦促埃克森公司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但埃克森公司方面却无动于衷,它既不调查事故的原因,也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清理泄漏原油的措施,更不向加拿大和美国当地政府致歉。
加拿大和美国地方政府、环保组织以及新闻界对埃克森公司这种不负责任、企图蒙混过关的恶劣态度极为不满,发起了一场“反埃克森运动”。经调查,这起恶性事故的原因是船长饮酒过量,擅离职守,让缺乏经验的三副代为指挥造成的。消息一经传出,舆论为之哗然。埃克森公司一下子陷入极其被动的境地,公司业务大受损失。仅清理泄油一项就花费了几百万美元,加上其他索赔、罚款,损失达几亿美元。另外,由于公司形象受到破坏,西欧和美国的一些老客户都纷纷抵制该公司的产品。埃克森公司曾为社会公益事业做过许多贡献,但此时都被公众抛在脑后,人们对“埃克森”的新印象是“破坏环境,傲慢无理”。
“埃克森”的这悲剧性的一幕告诉我们:一旦危机事件发生后,企业应有的态度是正视危机并认真对待。如果置之不理,企图任其自生自灭,必然会触犯公众,引起众怒。所以,危机事件发生之后,首先应在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
管理者要有危机感,要能通过对自己情况的掌握而判断这段时期什么是我们的主要目标?我们现在有怎么样的实力?又有哪些不足?将来我们应该怎么样发展才能适应未来的潮流?以后我们有可能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要能看到眼前的问题,更应该有一定的危机意识!只有现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并把问题及时地解决在萌芽状态,才能为将来的路踏出坚实的脚步,只有能看到将来所面临的困难,才能劈荆斩棘为将来更好地发展,为达成最终的目的和梦想拓开一条阳光大道!
1909年美国的10家最大公司,到现在已没有一家仍然在前10名之列了。在1970年,世界100家大型工业公司中美国占64家,欧洲占26家,日本占8家;而到1988年,美国降为42家,欧洲有32家,日本有15家,制造业以外的领域也存在类似的趋势。1970年全世界50家大银行中,北美占19家,欧洲占17家,日本占24家;服务业的头10家大公司,日本独占9家。
可以看出,许多曾在各自行业里叱咤风云,独占鳌头的巨头公司,已成为昨日黄花。所以,即便是大公司,除非它能在变动的市场和技术上取胜,否则终将被后来的竞争对手超越过去。
俗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说,人在困苦的环境中因为容易激发奋斗的力量,反而容易生存,而在安乐的环境中,因为没有压力,容易懈怠,反而会为自己带来危难。这一句话也可以这么理解,一个人如果时刻都有忧患的意识,不敢懈怠,那么便能生存,如果沉于逸乐,今朝有酒今朝醉,那就有可能自取灭亡!
因此,人要有忧患意识!用现代流行的语言来说,就是要有“危机意识”,要“居安思危”!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危机意识,这个国家迟早会出问题;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危机意识,迟早会垮掉;个人如果没有危机意识,必会遭到不可预测的不幸。
也许你也会说,“未来”是不可预测的,“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既然如此,何不一切随兴随缘,何必给自己增添什么“危机意识”,这不是自我折磨吗?
没错,未来是具有不可预测性,而一个人也不可能天天走好运,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要有危机意识,在心里及实际行动上有所准备,以应付突如其来的变化!如果没有准备,不要谈应变,光是心理受到的冲击就会让你手足无措!一个人有了危机意识,即使不能把问题消除,但却可把损害降低到最小限度,为自己找到生路。
伊索寓言里有一则这样的故事:
有一只野猪对着树干磨它的獠牙,一只狐狸见了,问它为什么不躺下来休息享乐一下,现在也没有看到猎人和猎狗!野猪回答说:“等到猎人和猎狗出现时再来磨牙就来不及啦!”
这只野猪就具有“危机意识”!那人为何不能如此?
其实你要想的“万一”并不仅仅这些,所有事你都要有一种“万一……怎么办”的危机意识,并且未雨绸缪,做好准备。尤其对自己的事业,更应该有危机意识,随时把“万一”摆在心里。心里有了“万一”,你自然就不会高枕无忧!人最怕的就是过着安逸日子连什么都忘了。恐怕这种安逸日子好景不长。
不知你现在的状况如何,是忧患?还是安乐?忧患并不可怕,安乐得忘乎所以才可怕!
古语云:“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尽管这是治国安邦之策,可对于企业的管理同样适用。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在总结其企业成功的经验时,特别强调:长久不懈的危机意识是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在这方面很多成功企业是极为相似的。无论是国外公司模拟“公司倒闭”的做法,还是江苏宏大集团的“失业危机日”,以及20世纪80年代后期松下、IBM、福特等世界著名厂商推行的“重新设计”的管理方式,可口可乐公司的“末日管理”,海尔的“追求卓越”和红塔的“视今天为落后”,三星电子的经营秘诀——永远抱有危机意识等等。其核心内容都是通过“人为”地制造“危机”,使企业树立忧患意识,产生危机感和责任感,居安思危,不断进取。
危机是客观存在的,难于控制,而预防危机却是主观能动部分,是决策者完全可以掌控的。预防危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强化员工的危机意识,并把它作为一种战略纳入企业的发展规划中。
现在一些企业管理者都能意识到危机如同人总要死亡一样,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在面对危机时也能从容应对,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企业受损。可是也有不少企业把危机处理仅仅当成是决策层、管理层和个别部门的事情,而忽略了对员工危机意识的强化与培养,造成不少管理者和员工满足现状,以致在危机来临时反应迟钝,延误了“转危为安”的时机。
在现行经济体制下,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的情况是常有的,可不论是哪种产权关系,在其发展战略制定中是否认真地考虑过发展战略的执行者——员工?他们是企业价值的创造者,也是最关心衣食住行等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实际利益者。任何的发展战略都要组织实施,而实施的关键之一是创造一种良性循环的危机意识氛围,让员工切身感受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危机与个人根本利益密切相关,不努力、不创造业绩,就会被淘汰。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说,培养员工的危机意识是一种管理手段。一方面要使员工有压力、有危机感,要让员工感到如果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就要努力找工作的压力,使员工不断努力,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我做为我要做;另一方面员工把企业的前途与自己的前途相结合,树立团队精神,与企业休戚与共。
有危机并不可怕,没有危机才是可怕的,而没有危机意识更是可怕的。有了危机,辩证地看待、处理危机,才能使企业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危机是企业获得快速发展的源源不尽的动力。同样,强化员工的危机意识,才能防患于未然,企业要想快速发展,就必须从思想上有着根本的转变。
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是道出这样的道理。但危机意识的培养不是教条的,只有辩证地运用,才能使危机意识发挥最大的管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