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取名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67100000005

第5章 父系家庭制下的姓氏来源

姓与氏有区别,姓起源于女系,氏起源于男系。后人所称的姓氏,已是专指姓了。以氏为姓的姓大部分保留下来,表明以男子为中心的父系家庭制度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占了压倒性的优势。

中国人的姓氏错综复杂,春秋时的皓、皖、众,唐时的叱干、明时的毕、蔚等姓至今依然存在。起源于古代母氏遗传下来的姓,现在仅有任(妊)、姜、姚三姓,其余的不是消失了,就是人数极少。而以氏为姓的姓却大部分保留下来,表明以男子为中心的父系家庭制度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占了压倒性优势。

随着男子地位的提高,社会的发展,一些姓不再局限于传统姓氏的限制,姓氏产生的来源也五花八门。

有的姓来源于居处

东郭:出于姜姓。郭,为古代人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东郭,为外城的东墙附近。齐桓公的后裔中有住在临淄城东外一带的,被称为东郭大夫,后人便以东郭为姓氏。

东门:出于姬姓。鲁庄公有子叫公子遂,字襄仲,家住曲阜城东门旁,人称东门襄仲。其后以东门为姓氏。

西门:春秋时,许多王族大夫住在齐国都城的西门附近,人称西门氏,后人便以西门为姓。

有的姓来源于封地或国名

郑:周厉王少子友受封于郑(陕西华县东),建立郑国,他的后代便以“郑”为姓氏。

吴:钟雍的曾孙被周武王封于吴(江苏苏州一带),建立吴国,他的后代便以“吴”为姓氏。

鲁: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受封于鲁(山东曲阜一带),建立鲁国,他的子孙便以“鲁”为姓。

马:出自姬姓。赵国名将赵奢因战功被赵王封地于马扶(今河北邯郸),其子孙从此以马扶为姓,后去“扶”为马姓。

沈:出于姬姓。周文王的儿子贿受封于深(河南平舆县北),建沈国,其后以国名为姓。

韩:出于姬姓。周武王的小儿子受封于韩(山西河津县东北),后被晋国灭掉。桓叔的儿子万受封于韩。万的后代以韩为姓氏。

秦:出于嬴姓。伯益之后有嬴非子。非子擅育良马,孝王以其育马之功封非子于秦谷(甘肃天水西南)。嬴非子的孙子秦仲因功被升为诸侯。秦统一天下,建立秦朝。秦灭亡之后,其子孙以秦为姓氏。

有的姓来源于数理

有资料介绍台湾文山区有人姓“第五”,此姓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起源于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期。原为田姓的齐国皇帝因国破急忙逃命到郊外,在清点人数时只剩下八人,为躲避仇敌的追杀,遂改以“第一”至“第八”为姓。汉朝时就有个大夫名叫第五伦,而第五伦的后代辗转到了台湾。像这类原以为消失了的姓氏,一旦重新发现便具有“活化石”的价值。

以职业或官职为姓氏

司徒:上古时代官名,传说尧、舜时已设,一直延续到秦汉。有以此官职为姓的,便是复姓“司徒”。

司空:据说为上古时所设官职,专管天下水利工程建设。帝尧时大禹的官职就是司空。大禹的子孙中,有人以此为姓氏。

司马:上古时代所设官职,为军事长官。曾为官司马的人的后代,有的便以此官为姓氏。

以山名、河名为姓氏

乔:出于有熊氏。黄帝死后,葬于桥山。黄帝的子孙中有守陵的人,就以陵山之名“桥”为姓氏,后人去木为“乔”。

姜:出于神农氏。炎帝神农氏居住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滨),因此以河名为姓。春秋时代的齐、申、吕、许等封国都是姜姓。

按照姓氏在人口中的比例来说,李、王、张、刘、陈,可谓当代“百家姓”中之大姓。按照姓氏进化的普遍规律,大姓人数将越来越多,小姓人数将越来越少,甚至最后消亡。

延伸阅读

郑姓的来源

依照《元各姓纂》中的说法,“周厉王少子友,受封于郑(在今陕西省华县西北),是为桓公。生武公,与晋文侯夹辅平王东迁于洛阳,因徙溱、洧之间(今河南省境),谓之新郑,传十三世至幽公,为韩所灭,子孙再播迁陈宋之间(地跨河南、安徽、江苏三省),以国为氏。”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周厉王少子于郑,建立了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消灭,其子孙搬迁到今天的河南淮阳和商丘之间,以原来国名为姓,这就是郑姓得姓的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