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取名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67100000002

第2章 姓从哪里来

“姓”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若干氏族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内各氏族又独立存在,同时,各氏族之间有着密切的婚姻联系,姓就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记符号应运而生。

姓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族属共有的名称。在远古时代,女性是生产生活的主导者,在亲子关系的认定上,人们往往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自然也就随母为姓了。中国最早的姓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姒、嬴、妊、妃、姚等,可以推断早在母系氏族时期,姓已经形成,是由母权制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所决定的,其作用是便于通婚与鉴别子孙后代的归属。同姓内部禁止婚配,异姓氏族之间可以通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姓为姓。

在远古时代,血缘关系较近的人居住在一起,形成部落;部落与部落之间的血缘关系则较远,各个部落为了相互区别,有各自的名称,这种名称也就是姓的雏形。从古至今,姓都不归哪一个人所独有,而是归一个群体共有。

在“姓”出现之初,它仅仅是某一个母系群体的“公名”。而在上古时代人们的心目中,自身群体的公名的最便捷来源主要有两个。

一是源于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地名,据《国语?晋语》记载,黄帝的姬姓源于其氏族居住区内的姬水,而炎帝的姜姓则源于姜水。

二是源于群体崇拜的图腾的名称。在混沌初开的上古时代,人类不了解自身的起源,不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每个氏族都与某一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如鸟兽、林木、土石、雷电等)存在特殊的亲缘关系,从而将它们认作本氏族的祖先和保护神,作为图腾来崇拜。每个氏族都有一种图腾,这个图腾就发展为后来的姓。

几乎每个原始部落都有其图腾传说。但不可简单地认为,姓就是图腾。中国史前的姓,有的并非来自氏族崇拜的图腾,如姬、姜二姓就源于部落聚居地有关事物的名字。另一方面,有些已知的氏族图腾与它的姓没有关系,如商人子姓,就与其始祖前身玄鸟无关。

总之,中国远古时代的居民,在氏族名称或标记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这就形成了姓这个形态。它是氏族的标志,却不包含氏族祖先这个含义,也没有对它的禁忌和崇拜。

作为某一群体的公名,姓的数量起初并不多。相传黄帝之子共25人,《国语》中记载“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佶、擐、依。”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认为,“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即:妫、姒、子、姬、风、嬴、己、任、姑、祁、芈、曹、坛、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

当今学者统计,周代见于文献的姓有34种,依其来源,可分为原生姓(如风、姜、姬、嬴、偃等)、分化姓(如姚、姒、妫等)和尚未考证出其起源的姓(如曼、归、熊、隗、怀、允、漆等)三组。

先秦古姓约50个,是各代学者公认的。目前我们正在使用的和曾经在历史上出现过的姓,多达上万。这么多的姓,是怎么来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氏”的出现。

延伸阅读

姓与图腾

据史料记载,在我国氏族社会末期,各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东南沿海一带,各部落多以鸟为图腾,史称“鸟夷”,如少昊部落以凤鸟为图腾,殷商先祖以玄鸟(燕子)为图腾;在中国原始各部落中,蚩尤族以泥鳅为图腾;西北高原则以野兽为图腾。史载炎帝“宏身而牛面”,表明炎帝部落有以牛为图腾的;也有人认为,方姓是獐子变来的;杨姓是绵羊变来的;范姓是水牛变来的;张姓是绿斑鸠变来的等等。还有学者考证出《百家姓》中的熊、马、牛、羊、乌、风、龙、梅、花、李、叶、林、山、水、方、石、毛、皮、冯、风等姓都与上古氏族图腾直接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