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取名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67100000001

第1章 姓和名的起源意义

姓名是人的代表符号,是人们彼此相区别联系的代号,现代中国人的姓名,是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的。姓,又叫姓氏。姓氏是表示家族系统的称号,为一个家族或部分有血缘关系的人所公用。姓氏本身很复杂,有的姓氏出现很早,有的姓氏出现较迟。

中国人的姓名,在文字创立之前的远古时代就已诞生。那时的人名,仅是个人的语言代号。文字产生之后,姓名才具有了个人文字标志的功能。

神话传说中开天辟地的英雄、创世的巨人,他们的名字早在文字创立之前就流传在民间,只是到了文字产生之后,这些神话传说的名字才被整理出来,载入史册,如盘古、伏羲、女娲、神农、黄帝等。

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姓,属于会意字,即利用已有的字,依据一定的逻辑加以组合,表示一个新的概念。在甲骨文、诅楚文(战国时秦国石刻文字)中,姓字即由女、生组合而成。在金文中,姓字由人、生组合而成。

古代“姓”和“生”通用,有时还特指生子。东汉刘熙的《释名》说:“女生为姓,谓子也。”三国魏张揖的《广雅?释亲》说:“姓,子也。”清朝的王念孙对此作了更深入的研究:“姓者,生也,子孙之通称也。”就是说一个人生而有姓,同一血统的子孙同姓。

关于“姓”字的原始意义,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大意是说“姓”是与“生”俱来的,即人一生下来就有了“姓”。“姓”这个字是由“女”与“生”两部分构成的。女子所生为姓,生而有姓。这里的“女”,即“母”,“女”、“生”,就是“生母”。人的生命是“生母”给予的,人的“姓”也要从“生母”,即“生母”姓什么,子女就是姓什么。

姓名学的研究者一致认为,华夏之“姓”产生于远古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姓”字的创造,反映了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历史特点。上古时期创立姓氏的主导思想是以生母为本位,以女性为核心。许多有关姓氏起源的传说以及最古老的一批姓氏用字,都是这个基本意识的反映或体现。

中国古人的名非常复杂。刚出生的孩子有小名,又叫乳名;以后要取正式名字,或叫大名、官名、学名;成年后又要取一个与名互为表里的字,又叫表字。一些学者或有身份的人又有号,称为自号、别号;有的人还有绰号;当和尚、道士有法号,道号;作家有笔名;搞戏剧舞蹈的有艺名;做大官的活着有封号、官号,死后有谥号。皇帝有尊号、徽号、年号、庙号、陵号。说到具体的人名,有一个字的单名,有两个字的双名,还有多字的名。又有表示辈分、支派、长幼的专门用字或偏旁。

各种各样的名字有着各自的意义。随着时间的发展,中国人的名字,渐渐成为一种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结合,有着深刻的涵义。中国人的名字(包括姓氏),多数是由二至四个汉字组成的。这些汉字,可以组词,连词成句;可以摹状,抒情,言志;可以比喻,象征,用典;可以美声,造型,斗智,其表达功能是丰富多彩的。

在中国,人的名字绝对不是单纯的“称谓”、“符号”或“代号”。好的名字可以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支歌,一篇座右铭,一声美好的祝福。有的名字凝结着伟人之志;有的名字深含着哲人之思;有的名字构思巧妙,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好的名字音、形、义俱佳,智趣隽永,是具有千古不朽魅力的艺术品。

延伸阅读

中国大姓起源:张、王、李

张,发祥于汉清河(今河北清河)。黄帝的儿子少昊的第五子名“挥”,因发明了弓箭,赐姓张。所以,张姓的始祖是黄帝的嫡孙张挥。

王,发祥于秦太原(今山西太原)。“王”源于古姓“姬”,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平民,时人称为王家,遂以王为姓。

李,发祥于秦陇西(今甘肃临汾);“李”源于古姓“理”。古时,皋陶任黄帝尧的理官,遂以官名为姓。其后裔理徼得罪纣王被处死,其子理利贞逃往伊侯,靠吃李子活命,饮水思源,改姓为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