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文化大观(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66700000087

第87章 盛世华衣羌族服饰

羌族人民的服饰朴素、美观而具特色。古代羌族多着皮制、毛制衣装,现在服饰的面料更加多样化。妇女服饰鲜艳多彩,每逢节日喜事,羌女盛装艳丽,雍容华贵。羌族妇女挑花刺绣也久负盛名,羌族服饰已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羌族主要聚居地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等地。羌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羌族历史可追溯到古殷商时代,早在3000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唐时,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一部分同化于汉族,今天四川西北部的羌族人是古代羌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

羌族服饰演变

羌族古代服饰中以披毡最具特色。文献记载,两汉时甘青羌人“女披大华毡以为盛饰”(《后汉书西羌传

集解》引郭义恭《广志》)。而与之相同时期的“滇族”等羌支民族的贵族男子也多披毡。可见,披毡原为羌族最古老的服饰之一。唐宋时期,羌族披毡已较普遍,《新唐书党项传》称:“男女衣裘褐,被毡。”这一服饰传统,至今仍在羌支民族彝族中仍有遗存。

羌族服饰面料以皮裘、毛、麻织品为主。道光《茂州志》载:“其服饰,男毡帽,女编发,以布缠头,冬夏皆衣毪。”羌族缠头之俗在乾隆年间《职贡图》中已经出现。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他们的服饰也发生着变化。男女皆穿自织的白色麻布长衫,形似旗袍。男则长过膝盖,女则袭脚背。妇女衣服绣有鲜艳的花边,领上镶有一排梅花图案银饰。男女都在长衫外套一件羊皮背心,俗称皮褂褂,晴天毛向内,雨天毛向外以防雨。还有一种背心是羊毛毡子做的,较前者略长。

羌族男女头部皆缠青色和白色的头帕。女的或头顶瓦状的青布一叠,然后以两根发辫缠绕其上作髻。男子也有梳辫包帕子的。松潘、黑水一带的男子蓄发,缠以丝绒编成辫子绕成发髻于脑后。男女皆束腰带,打绑腿,绑腿用羊毛织成,用以御寒。男子足着草鞋、布鞋或牛皮靴,行路时多赤足。妇女着尖钩鞋,鞋面素净或绣花。男子亦有穿尖钩鞋的。妇女与男子衣服不同的地方是领边、袖口、腰带和鞋子上常挑有圆圈纹、三角纹等几何花纹图案,衣领上镶有一排小颗梅花形图案银饰。另外,妇女喜戴特大的银质耳环,其他还有银质的簪子、戒指和牌等饰物。这些饰物也有用玉或珊瑚制成的。妇女腰上佩银质针线盒一个,男子则佩银质烟盒一个。

羌族的刺绣

“此情有景道不得,羌姑刺绣在前头。”在羌寨,羌族刺绣总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羌绣是活着的具有灵性的景观,作为骁勇善战的羌族,在刀光剑影中开放出的温柔的花,一直鲜艳在羌族人的生活中。羌绣无疑是羌族民间工艺的一朵奇葩,羌族无论老少皆穿戴羌绣制品,尤其是妇女从头到脚均有羌绣点缀。羌绣多以粗布,棉线缀成黑底白纹,再绣有各种图案。颜色对比强烈,却十分的和谐。其中挑花和刺绣,是羌族妇女的拿手好戏。这些色彩艳丽明快、图案古朴精美的绣品,无论是点缀服饰还是装扮居室,都显得秀美而大方。

延伸阅读

羌族舞蹈

羌族民间舞蹈大致可分为自娱性、祭

性、礼俗性三种类型;但从活动的目的性看,许多形式都带有祭神灵、祈福攘灾的含义。主要形式有:萨朗、席步、羊皮鼓舞、跳盔甲、忍木那耸瓦等。舞蹈多是围着火塘相互牵手进行的,形式上又近似藏族的锅庄,所以人们就把欢快的萨朗称作喜事锅庄;把在丧事活动中进行的席步等形式,称作忧事锅庄。

羌族民间舞蹈多和民俗活动相结合,一般无乐器伴奏,舞者边歌边舞,或以呼喊声、踏地声协调表演。动作没有严格的规范,变化比较自由,形式古拙,风格质朴,生活气息浓郁。羌族民间舞蹈基本上是集体表演的形式,参加者人数不限,围着火塘或在院内围成圆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