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俗文化大观(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66700000083

第83章 华夏霓裳汉族服饰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礼仪之大,故称夏;服章之美,谓之华。自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民族的服饰连绵几千年,特色鲜明,博大精深。

汉服是中国汉族的民族服饰,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自炎黄时代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的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汉人汉服由此得名。

汉服的特征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深衣(袍服)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汉族人装饰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

千年华服

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自周代至明代,汉族服饰制度和基本特征没有大的改变。明朝灭亡后,清朝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以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大力推行满族发型和满族服装,禁止人民穿戴汉族服饰,史称“剃发易服”,这使得汉服逐渐消亡。后来的旗袍、长衫、马褂都是以满族为主体的民族服饰改良和发展而来。

唐装

盛唐时期,声誉远及海外,以后海外各国因称中国人为“唐人”,“唐装”就是唐代的汉服。因此,“唐装”的称谓源于海外。

唐代男子最主要的服饰是幞头纱帽和圆领袍衫。幞头是一种包头用的黑色布帛,样式富于变化。圆领袍衫用途广泛,上至帝王,下至百官,礼见宴会均可穿着,甚至用作朝服。早期的袍服多用大袖,随着南北风俗习惯的相互渗透,唐代袍服款式逐渐演变成紧身、窄袖的袍服样式。

唐代女子最主要的服饰是襦裙,这种风格流行在初唐时期,基本上沿袭了自东汉以来华夏妇女传统的上衣下裳制。衣是上身穿的,裳是裙子,衣与裳分开,这种分两截的穿法一直延续到明末。中晚唐时期,妇女的服装开始复古,从以显出女子身材为主逐步恢复到秦汉那种宽衣大袖,飘逸如仙的风格,服式越来越肥,华丽大气,宽松自然。

现在大陆流行的唐装,是唐人街华人的中式着装,是满清马褂的延续与改良,属于满服的范畴,与“唐朝的服装”(汉服)在风格、款式上面并无丝毫相似之处。

延伸阅读

和服与汉服的渊源

和服,在日本又称为“吴服”,意为从中国吴地(今江浙一带)传来的服装。日本的奈良时代,是中国的盛唐时期,当时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艺术、律令制度,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当时他们还模仿唐制颁布了“衣服令”。初期和服为唐服翻版,之后的盛装“十二单”的外套华服也被称为“唐衣”。和服虽由汉服发展而来,但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已经发展自己的民族特色。